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田养蟹技木 1.稻田设施 养蟹稻田要选在靠近水源的田块,四周开挖深1~1.5米、宽2米的水沟,田中开挖宽深各40~50厘米的蟹沟,一般成“田”字形 水沟和蟹沟要求沟沟相通,以使晒田或在炎夏水温过高时作河蟹的栖息场所。养蟹和种稻的土地利用率分别为40%和60%。稻田四周用铁皮或其他光滑坚固的材料筑起高约50厘米的栏坝,以防河蟹外逃。田块设置注水与排水口,并注意稻田的水质清洁。 2.放养与管理 从6月开始投放蟹苗或成蟹,田水深度保持30厘米左右。水温高达30C以上时应及时换水。如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龟是一种动植物互生同一环境生态互利的养殖新技术,它充分利用作物空间间隙,不占用其它土地资源,同时节约养龟成本,降低田间虫害及减少水稻用肥,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田间设施选择水源条件好且排灌方便又不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地段,旱季有水源提供田块,土质以壤土、粘土,不易漏水为宜。在稻田四周建立防逃设施,即用厚实塑料薄膜围成50~80厘米高防逃墙,有条件的可用砖石筑矮墙,也可用石棉  相似文献   

3.
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北方各省都有沙进田退的现象,沙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田地面积逐渐减少。怎样使沙漠变良田呢?我认为,除了植树造林,种经济作物和种草以外,还可以埋沙造田。其方法是:1、凡是厚度在1米以内的沙漠,沙漠底下就是被覆盖的田地,在沙漠边沿的田地上先挖1米宽1米深的沟(长度不限),沟挖好之后,再把1米宽的沙土填入沟内这时有1米宽的田地露出来,再向下挖1米深1米宽的沟,把挖出来的好土放在第一次挖的沟上面,把沙埋好。这样循环不断,沙漠逐渐减少,田地逐渐扩大,为了防止填入的沙可能滑坡…  相似文献   

4.
低洼易涝区除涝防渍的水利工程措施是排水及控制地下水位。排水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加速排除由于降雨或外水入侵造成的地面积水及造成地下水位过高的地下水。其目的是通过排水调节区域水文状况,满足作物对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和温度的要求。排水首先要有出路,要治理或开挖骨干排水河道,同时要修建好田间排水设施。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的某些濱湖地区、山谷地和沼泽地,有着面积相当大的农田,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终年积水,因而田泥软烂;人走到里面,双脚可以下陷20—30厘米,甚至可达80厘米。这种田叫漚田,又叫冬水田、烂泥田或沼泽田。漚田以  相似文献   

6.
1,工程基本情况介绍浙江省永康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量为4万吨,位于永康市郊,它包括办公楼、维修间、鼓风机房、污泥脱水间及预处理池、配水井、终沉池、氧化沟,其中终沉池施工是本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与难点。2,池壁模板自锁加固本工程终沉池、预处池、配水井、氧化沟构筑物几乎均在地面下且深度深,占地面积大,抗渗级别要求高;施工时需大开挖且基坑周边均为砂质土,模板不易安装牢固支承,用量相对较多;各构筑物施工时池壁几何尺寸要求精确,为保证施工质量,经复研究讨论后,我们设计了模板自锁加固构件,在本工程施工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施…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规整田块,使各个田块的形状比较规整,形成标准田块。标准田块又称耕作田块,它的规模、长度、宽度、方向、形状等要素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田间灌排渠道、护田林带、田间道路等作用的发挥以及机耕的效  相似文献   

8.
一、稻田地下排水系统特点和作用稻田地下排水是通过埋设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排水暗管(或竖井)收集和输走地下多余的水量,以获得适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使作物稳产高产的一项措施。田间采用明沟排水,其开挖工程量大,占地多,影响机耕,且存在易塌易淤易生杂草等问题。地下排水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1.调节、控制地下水位稻田埋设暗管后,可以人为调节、控制地下水位。观测表明,地下水位降低速度随埋管间距的缩小而加快。双层(下层埋深1米,管材为5.5厘米直径波纹塑料管,间距10米,上  相似文献   

9.
养殖技术     
鱼苗培养技术 一、选好基地,建好鱼池 选水源丰富,水质适宜,阳光充足,排灌方便,泥脚浅的田或底部平坦的塘作为养鱼池。面积以1~2亩、能关水1米左右为宜。 二、清整消毒,清除敌害 清除过多的淤泥,充分曝晒,铲除四周杂草,维修加高加固土坎;为了杀灭病菌,野杂鱼和各种水生动、植物,通常用干法清池或带水清池法: 1、干法清池:排水后,留3~5厘米深的水,按每亩用生石灰140~200斤在全地均匀泼洒消毒。 2、带水清池:不用排水或降低水位,按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300斤,溶水成浆后,洒遍全池。 用生石灰清池,毒性一般7天后消失,待毒性消失才能放鱼苗下池。  相似文献   

10.
余昌中 《大众科技》2008,(7):107-108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较多,存在着田块小、坡度大、田块形状不规则以及田间道路窄等特点,大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很难在此开展作业。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因其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成本底等,经在丘陵、山区等多处现场演示,特别适合丘陵、山区的小田块田间作业,是农民买得起,用得起的农用机械,近年来得到了南方农民的青睐,在我国南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试验站和农户管理水平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文军  程琴娟  宇振荣 《资源科学》2010,32(10):1896-1901
华北平原水资源缺乏与粮食需求增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试验站试验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试验站和农户管理水平下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合农户田块试验数据,验证了试验站管理水平下关键期淡水灌溉模式在农户田块推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试验站管理水平下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为14.30kg(/hm2·mm);农户管理水平下,88.96%农户田块面积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试验站管理水平,主要原因是研究人员与农户种植目的不同、知识水平差距较大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制约等;农户之间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可能是农户田块土壤肥力、田块大小以及灌溉水质有一定差异等导致;试验站管理水平下关键期淡水灌溉模式适合在农户的田块进行推广,不仅能保证作物高产,而且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内江科技》2001,(3):48-48
据有关报刊报道,在慈姑田养殖泥鳅、饲养周期短,经济效益高。一般经4个多月饲养,亩平均生产成品鳅鱼250—300公斤、慈姑1000公斤。 慈姑田养泥鳅的方法如下: 一、首先要选好姑田:一般选择阳光充足、水源好、土壤保水性强的慈姑田。在慈姑田沿埂边四周挖沟,沟面宽0.6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上海市五角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工程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地质条件差等特点,通过选型分析、比较给出了该基坑的围护设计方案,其中包括选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墙体,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采用对撑、角撑、边桁架相结合的支撑布置;采用高压旋喷桩、压密注浆等加固措施,实践证明该方案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在南县的田间小道、沟港、河叉,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腰板挺直、步履矫健的长者,陪同着一些退休的老专家,时而临田察看生产状况,时而与农民群众交谈,他就是县老科协会长彭忠阳。他为了搞好"三农"服务工作,专门请了一批"诸葛亮",在南县播撒科技星火。谁能想到这位长者竟还是一位两年前咽喉曾做过大手术的癌症患者。手术半年后,病情得到稳定,他又继续为老科协的事业奔走,进一步践行  相似文献   

15.
明沟排水在工程施工降水中的巧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明沟排水在工程施工降水中的巧用。在开挖基坑、基槽、管沟或其他土方时,土的含水层常常被切断,地下水不断地渗入坑内。为了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防止边坡塌方和地基承载力的下降,必须做好基坑的排水。常用的排水方法有明沟排水法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各种地下管道工程,其间时常出现相互跨穿的交叉情况,为最大限度减少对交通和房屋的拆迁,改善市容和环境卫生,在城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非开挖方法施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素土挤密桩是桩体用开挖的粉土或粉质黏土材料在桩孔内夯实加密后形成的桩。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土孔隙率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湿陷性高,打入素土挤密桩后桩体周围土的密度增加、孔隙率减少、压缩性降低、承载力提高、抗剪强度增大、湿陷性降低或消失。从素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实践可知,素土挤密桩可以有效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湿陷性。地基的施工质量决定了公路整体的施工质量,因而素土挤密桩施工质量控制在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人结合多年施工经验,阐述了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开挖前初期排水和施工过程中经常性排水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英布鲁水电站枢纽基础均为软弱砂岩,该岩体透水性强,而坝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基础开挖后基坑排水成为制约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因素。该工程采用排水盲沟排水,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加快了工程的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5,(24)
振动沉管碎石桩通过振动沉管并在管内灌入砂、石而成桩,在成桩过程中对周围土层的挤密、振密作用和靠碎石的压入获得加固效果,使回填土地基的密实度增加,对软土地基进行置换,对粘质粉土、粉质粘土回填土起到排水固结、挤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