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承担的市九五期间重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水稻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选育》,在课题组努力下,目前已取得重大成果。继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92—4和菲优多系1号于去年1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相似文献   

2.
水稻同源四倍体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新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遗传育种、细胞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同源四倍体水稻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如下:创制了同源四倍体水稻材料近1000份。选育出同源四倍体水稻雄性不育系6份、不育系材料46份;保持系22份、保持系材料100多份;恢复系28份、恢复系材料500多份;成功地实现了四倍体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三系配套。培育出T462A×T4509等四倍体杂交稻新组合。三系及杂种的细胞学研究表明,其染色体数为48条,为二倍体水稻染色体数的2倍,证明是同源四倍体。并初步开展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相似文献   

4.
项目简介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梁研究所邹剑秋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生物质能源甜高梁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应用”囊括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高糖资源创新技术、亲本系创造技术和不同细胞质利用研究,融合了常规育种、辐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DNA导入等育种技术。系统研究了能源甜高梁的遗传基础、选育方向和选育技术。该成果的创新与应用使亲本系集聚了群体材料、zerazera族材料、A1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5.
1998年岁末,安徽省政府隆重表彰了一批积极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生产、流通等领域,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突出贡献的6位科技功臣,其中一位就是巢湖市农业局原局长、高级农艺师、杂交水稻专家赵华绥,他主持开展的高产、抗病、优质杂交中籼稻“协优63”的选育与推广成果显著,在我国南方13个省市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达240万公顷,创社会效益26.3亿元  相似文献   

6.
籼型杂交水稻60年代以来,受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美、日、印、苏、意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我国于1964年开始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先后发现雄蕊退化不育稻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系——“野败”。利用“野败”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后又找到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与高产亲本和同类常规良种比较,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点。1974年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10日宣布,经专家鉴定,这个中心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份优质旱稻不育系。这表明中国杂交旱稻研究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目前科学家正在进一步用优质旱稻三系不育系配制杂交旱稻优良组合,尽快应用于生产。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代表专家鉴定委员会宣布了鉴定意见:此次上海科学家育成的旱稻雄性不育系沪旱1A,“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其育性符合国家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标准,抗旱性达一级水平,田间抗病性也较强。我国育成世界上第一份优质旱稻不育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迅速发挥现有科技成果的作用,使其尽快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正定县科委从1980年开始,连续三年承担省科委农业发展研究项目,建立了棉花、小麦、玉米、水稻、果树五个新技术、新成果示范试验方,示范试验了15项新技术、新成果。其中包括推广了“冀棉二号”一个新品种;评议了“正麦一号”和“正麦二号”两个新品系;检验了“中棉所10号”、棉花新品系“321”、水稻新品系“正旱14”等三个新品种;示范了棉花乙烯利催熟、缩节安化控、水稻化学除草、玉米耕作制改革等四项新成果;验证了水稻稀播量育壮秧、小麦冬前育壮苗、棉花重施花铃肥、果树夏季修剪和苹果腐烂病防治五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高燕 《科技广场》2002,(5):13-14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祖籍江西德安。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  相似文献   

10.
由内江市科委组织的水稻科技攻关项目籼粳亚远缘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经承担单位内江市农科所五年的艰苦努力,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出恢复系“182”和新组合冈优182。 恢复系“182”是采用聚合杂交技术,从籼粳交遗传群体中选育而成。经省植保所多年鉴定,叶、颈瘟均稳定在0—3级,表现出较高而稳定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
我公司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种植,表明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新组合汕优多系一号是目前发展三高农业最为理想的推广种植品种。现就我公司试验示范种植汕优多系一号的产量、效益,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初浅的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5 年 1 月 9 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党和国家领导 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 讲话。 张高丽主持大会。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 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 授予于敏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 国务院批准, 授予“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授予“哺乳动物多能 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等 45 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甲醇制取低碳烯烃 (DMTO)技术”等 3 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授予“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 种培育”等 67 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等 3 项成果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授予“我国首次对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等 26 项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授予“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173 项成果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奖二等奖, 授予若列斯· 伊万诺维奇· 阿尔费罗夫等 7 名外国专家和美国德州大学 MD 安德森癌 症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 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科院共获奖励 32 项。 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单位, 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 项、技术发明奖一 等奖 1 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4 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 项, 其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牵头完成的“甲 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 是中科院时隔 23 年后再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重要原创性 技术成果。 下面简要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院士的学术成就, 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 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 。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基金》1991,5(4):43-43
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石青云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完成的“地理图象数据库系统System-W”已于1988年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持的鉴定,认为该课题是一项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并“建议各方领导继续予以支持,促进该系统推广应用,并促进实现商品化。”  相似文献   

14.
水稻新品种九稻58号(九02GB5)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稻58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通过早代米质与抗性同步跟踪鉴定,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性。吉林省试区平均产量比对照吉玉粳增产5.2%,大面积生产的平均产量为每公顷9500~10000kg。在生产上有广阔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泰和县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开展杂交优势的利用,大力引进水稻、牛、猪、泰和乌鸡等主要农畜品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杂交组合,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泰和县水稻自70年代后期逐步迈进杂交优势利用阶段,1995年又跨进由三系杂交水稻向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历程。近4年来,该县两系杂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湘西州老科协会员裴昌俊通过精心研究,“美味无籽1号”猕猴桃新品种选育与优质高产生态栽培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科研团队,从野生猕猴桃资源中发现、选育而成的“美味无籽1号”猕猴桃新品系列,雌株具有单性结实特性,勿需配植授粉株,果实无籽,单果均重50克。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猕猴桃研究领域的空白,改变了“猕猴桃不具有单性结实”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18.
水稻分子模块设计研究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已有8 000年以上的禾谷类作物栽培历史,相关的育种知识对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我国作为发起国之一,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相继完成了粳稻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和籼稻"93-11"基因组精细图谱,并在科技部"973"项目水稻功能基因组的支持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解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以水稻为抓手,通过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等复杂性状的分子模块解析,探索建立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体系,以带动小麦、大豆、鱼类等动植物复杂性状的解析和设计育种技术发展。经过近5年努力,建立了水稻种质资源库和基因组数据库,获得了一批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分子模块,在水稻高产优质协同改良、感受与抵御低温、广谱持久抗病与产量平衡、氮高效利用、高产性状杂种优势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得到实验验证。相关成果入选2015年和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挥了中国科学院在水稻等作物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巨大效益与深远影响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到1973年“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成功,整整历时十年。1974年进行优势鉴定,1975年多点示范,1976年全面推广。在全国大推广五年后的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与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并列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20.
江恩慧,女,1963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际大坝协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席、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河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在动床模型相似律、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相关成果在黄河治理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确保黄河岁岁安澜和黄淮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八五”至“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水利行业公益专项、重大创新基金项目等1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有3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专著1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河流时空自塑模型”(专利号:ZL200910177289.3)、“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模拟试验方法”(专利号:ZL200910177288.9)等10项,获实用新型专利“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模拟实验用胶泥块的制作装置”(专利号:ZL201220014995.3)、“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三级流路塑造坝系统”(专利号:ZL200920217653.X)等9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