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曾经这样寄语青年朋友:“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内蒙古一机厂《工人报》记者邓成和,就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10年来, 他情系新闻勤奋笔耕,写下了2000多篇新闻作品,不少作品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几十种报纸刊登,他本人还被全国近2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他连续五年被《内蒙古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七年被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  相似文献   

2.
一位采写范围很有局限的企业报记者,他的新闻作品居然为10家新闻单位所采用,并获得4个奖,有什么经验呢? 他的体会或许对企业界的新闻同行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我国报业前辈史量才将报格置于与国格、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位报业前辈邵飘萍,则以"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为本位'之原则",为报格做了具体阐释.他认为,"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厥惟新闻."  相似文献   

4.
在昆山市人武部有一位专职新闻干事,叫吴春鸣。10年前,他是昆山淀山湖边的一个放牛娃。他写的第一篇稿件就是牛。当时,他见有人不爱惜集体的耕牛,就写了一篇呼吁保护耕牛的读者来信,《苏州报》登了出来。1984年,陈墓镇招聘通讯报道员,吴春鸣被选中,从此他就集中精力搞好通讯报道。平时他喜欢往村里跑,了解实际情况,捕捉报道线索。一天,他在村里参加自来  相似文献   

5.
写作,对于我来说已有10多年的经历了。然而,使我从业余写作走上专业新闻工作岗位的真正原因,既有组织的培养,也离不开《广旺能源报》社的一位资深编辑10多年的关心、帮助和引领。这位老师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写作历程,在企业报干了20多年。他有着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并为广旺集团的百里矿区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写作人才——他就是广旺集团《广旺能源报》的总编辑杜华赋。尽管我和他现在已成为同事,但我更认为他是我在写作之路上前行的引路人。因此,一直以来,我都不善称他的职位,而更愿意称他为"老师"。  相似文献   

6.
一个从帮人打字,收发信件的学徒,成为美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新闻企业家。他,就是著名的纽豪斯报系的创始人塞缪尔·L·纽豪斯。纽豪斯在他六十八年的报业生涯中,呕心沥血,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闻王国,成为亿万富翁。他的“王国”拥有三十家报纸,十家杂志,八家广播、电视台。这三十家报纸的总发行量占各大报系的第二位,超过了著名的赫斯特报系和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系。纽豪斯在创立这个“王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个新闻企业家的非凡才能,被认为是“美国新闻史上最成功的报纸出版人”,名副其实的“报业巨头”。  相似文献   

7.
一个从帮人打字、收发信件的学徒,成为美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新闻企业家。他,就是著名的纽豪斯报系的创始人塞缪尔·L·纽豪斯。纽豪斯在他六十八年的报业生涯中,呕心沥血,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闻王国,成为亿万富翁。他的“王国”拥有三十家报纸,十家杂志,八家广播、电视台。这三十家报纸的总发行量占各大报系的第二位,超过了著名的赫斯特报系和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系。纽豪斯在创立这个“王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个新闻企业家的非凡才能,被认为是“美国新闻史上最成功的报纸出版人”,名副其实的“报业巨头”。  相似文献   

8.
昊铁壁同志是《京铁工人》报运输生产组副组长,负责要闻和经济方面报道的编辑和组织工作。在新闻改革工作中,他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新、短、活方面做出了明显的成绩。《京铁工人》报是北京铁路局的企业报纸,周二刊。薄弱环节之一就是新闻时效性差。为了提高新闻时效性,吴铁壁以身作则,带领全组同志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局交班会时机,发现线索,立即派人采访。二是发动通讯员,组织电话传稿。三是明确奋斗目标,他提出一版每期要有1-2篇3至10天内的新闻(由于印刷条件限制,一版最快只能提前3天)结果有三分之一的新闻达到了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9.
华北石油报在6月20日老早就把油田会议室打扫一新,准备召开“王振江新闻作品研讨会”。王振江何许人也?他是华北石油报的一位记者。他的稿件经常登在石油报的头版头条,在华北油田是一位作品多、影响大的记者。这次个人作品研讨会还请了河北省记协负责同志和省新闻出版署的资深审读员﹑  相似文献   

10.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我国报业前辈史量才将报格置于与国格、人格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位报业前辈邵飘萍,则以“世界新闻事业之趋势,基于‘以新闻为本位’之原则”,为报格做了具体阐释。他认为,“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  相似文献   

11.
张书信,笔名张戈,年过半百,在新闻这个行当中奔波了10多年,仍保持着小伙子的竞技状态。他是《中国地质矿产报》驻华北石油地质局记者,也是《华北石油地质报》的主要撰稿人,曾担任编辑,记者、总编,每年都为两报和省市报刊台采写大量稿件。他还擅长摄影、酷爱文学。加上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所以在年轻的通讯员当中,他既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好长辈,又似乎是同龄人,  相似文献   

12.
报载(摄影报5月3日四版),河南省安阳军分区的一位新闻干事,在抓拍社会新闻时,突然发现交通警察正在紧紧追捕一持枪人。这位新闻干事并未抓拍这一难得的场景,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协助交警拼命夺下了压有八发子弹的“五四”式手枪,从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伤亡事故。事后有些摄影界朋友为他未能抢拍这一突发事件而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报道了一位新闻记者因为一篇批评报道而被迫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他是江西《乐平报》摄影记者詹晓东。1999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上用笔名“农笋”发表新闻照片,以《公开聚赌,学童上阵》为题,对乐平市高家镇成万人聚赌、还有学龄儿童参与的情况进行曝光,招致了本地领导的不满。有关领导把他叫去,拍着桌子责问他:“詹晓东,你为什么曝  相似文献   

14.
优秀通讯员杭林同志,今年65岁,离休前是扬州市乡镇工业局副局长。如今,他的头发虽已花白,但对通讯报道工作,热情不减当年。目前,他不仅担任《中国乡镇企业报》和《中国食品报》驻扬州记者站站长、记者,还兼任多家报纸、电台的通讯员。他离休5年来,先后在报纸、刊物、电台发表新闻、通讯、论文300多篇。5年中,他先后获得《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食品报》、《乡镇企业导报》、电台等新闻单位的一、二、三等奖10多次。人们尊敬地称他是“人离休笔不离休的人”。我们来到杭老家中的时候,他正在整理、剪贴资料。我们翻了他摞起来足有二尺高的报纸剪贴,那是他30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在40多家报  相似文献   

15.
“象把大山搬开、让尼罗河改道那样,萨达特总统把海卡尔从他那《金字塔报》大厦的宝座上拉下了马,将他作为共和国宫里的一位新闻顾问而束之高阁。”这是13年前萨达特解除海卡尔《金字塔报》主编和金字塔出版公司董事长职务,改而任命他为总统新闻顾问后,黎巴嫩《事件》周刊主编萨利姆·劳齐发表的评述中的一段话。海卡尔被迫离开《金字塔报》,不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生活中“大显身手”的倒爷,如今在新闻圈子里也倒腾起来了。广西某地两名“新闻倒爷”,从报上抄袭他人写的新闻,写上自己的名字或署以化名,“倒”到其他报上发表,捞取稿费,影响极坏。其中一位,看到《广西日报》上刊出“广西赖氨酸厂在南宁建成投产”的消息,抄袭后投到《湖广信息报》。因“倒爷”身处贵县,怕露马脚,抄稿时隐去了建厂地址。编辑发现三要素残缺,便据稿子投寄处写成“广西赖氨酸厂在贵县建成投产”,结果闹出笑话(见《地市报信息》1989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7.
葛增民——《鹤壁矿工报》几乎每期都出现这个名字,有时一期出现两三次;在市报、市电台以及省级以上报刊、电台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这个名字。葛增民是什么样的人呢? 未睹其面,人们会这样推测: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精明强干的青年人吧?要不怎么这样富有朝气。其实他是鹤壁六矿的通讯干事——一位两鬓染霜的老同志。“新闻工作是一件苦差事”、“懒汉干不了新闻工  相似文献   

18.
成合我(1898—1991)是我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4年独自创办了《世界晚报》,次年又创办了《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人办三报的唯一报人。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小型报《民生报》,1934年该报因揭发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袁学沛贪污舞弊案被查封,成合我则被禁止再在南京办报。他遂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办《立报》。在《立报》创刊号上,成舍我写了题为《我们的宣言》作为发刊词,文中提出了他的办报四个原则:正、凭良心说话。2、用真凭实据报告新闻。3、除国家币制及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9月以来,在《新疆军垦》报和《石河子报》上,人们常可以看到署名吕四元的文章。不知内情的人,以为他是新闻干事,其实,21岁的小吕是148团场的一名政工干部。吕四元,一位在新闻写作道路上辛勤跋涉的自学者,至今已有200余篇稿件在各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仅被报纸刊用的头条就有30余篇,并多次被团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下半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直至行业报、专业报,都对中层以上干部(主要是新闻业务干部)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新闻业务。工人日报社总编辑、副总编辑带头到培训班讲课、谈心得,部主任也都写出论文交流,从而形成了编辑、记者学习理论、坚定信念、研究业务的风气。本期选登工人日报社几位部主任的论文,希望能对广大读者(特别是企业报及各级工人报刊的采编人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