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条完整的新闻的形成,从寻找新闻选题开始到选择新闻角度、挖掘新闻深度,再到表达新闻事实,记者需要经过一系列认识和反映新闻事实的环节。前几个环节属于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新闻表现则是将前面的认知成果外化的过程,它需要记者用新闻作品的形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再现,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记者对事实的继续认识。  相似文献   

2.
3.
“零时效”的挑战今年3月5日上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每当宣读完报告的一个方面,中国新闻社、《中华新闻报》、中国国际互联网络新闻中心和搜狐网站联合制作的“两会”专页网站,立即显示相关内容。政府工作报告宣读完毕,“两会”议程、精彩事件也同步入网,再次凸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第一时效性。面对事件与新闻几乎同步传播的网络新闻,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时效空间受到最大限度的压缩,几乎趋近于“零时效”。在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媒体来讲,“两会报道”是一场新闻大战,也是各媒体一显身手的时候。现在,笔者对《中国青年报》和《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的“两会报道”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旧有的经济报道观念已不适应新的环境的要求。以前,各地经济工作中的生产进程、成本变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工作成绩写成新闻报道;而现在,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增多,人们对一厂一店一村式的经济报道越来越不感兴趣,而比较普遍地关注于经济报道的社会性、群众性和宏观指导意义,以期能在这些报道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指导他们的生产和经营,为他们的发家致富提供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尽快转变经济报道观念,  相似文献   

6.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宣传中如何做到“三贴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观念上贴近 传播学者拉斯维尔认为,媒介的社会作用,一是监视环境,二是团结社会各部分,三是文化传统的传递;而一般的老百姓看新闻,主要目的是为了接受新闻中所蕴含的信息,了解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变化,以便更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改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闻传媒一直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探索会议新闻报道的改进。2003年3月18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并很快付诸实施。这次影响深远的会议,既为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新闻报道和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闻晚报》“社会新闻版”从去年4月9日推出以来 ,无论是在新闻观念、报道领域还是在版面编排、标题制作等方面 ,都作了较为大胆的探索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已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边缘”是个巨大空间我们在推出社会新闻版之初 ,遇到一个最大的难题 :是按照传统的社会新闻版去办 ,还是另辟蹊径 ,走自己的路?兄弟报纸 ,尤其是《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 ,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对我们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新闻概念中 ,我们的活动空间将是很有限的。没有突破 ,我们将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9.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王蓉 《声屏世界》2003,(5):38-39
当今,互联网已经从小范围的局域连接发展到了全球性的网络覆盖,在传播领域掀起一场“网络革命”。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接受讯息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报纸等传统媒介也在与网络的信息互动传播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应对办法,主动地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与互联网全面对接。  相似文献   

11.
环境新闻: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遥 《新闻前哨》2005,(2):45-46
我国环境新闻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新闻报道领域日益拓展,报道内容日趋丰富,报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报道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是总体来看,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一些环境新闻报道看起来还是沿袭20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的思路,而较少反映环境与发展方面真正前沿的思想和进展。其实,自第一次环境运动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由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转变为深绿色的环境观念。我们的环境新闻也应顺应环境观念的深化,从浅绿色走向深绿色。  相似文献   

12.
廖毅文 《军事记者》2007,(10):28-29
党和国家、军队重大时政活动的新闻报道,是人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获取重要信息的主要来源,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和政策法规性。长期以来,如何使政治性强、思想容量大、信息资源丰厚的时政活动,打破枯燥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创新拓展新的报道角度和报道面,强化信息观念和服务受众的意识,增加可读性,一直是新闻媒体不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市党报面临的宣传任务日益艰巨和繁重,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解读网络冲击、传媒竞争、受众争夺等一系列全新的发展难题;如何继续保留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努力营造拓展机遇,是摆在县市报人面前的重大任务。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县市党报要摆正位置,认清形势,走改革之路,兴创新之风,通过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在报纸的主客体之间构建起稳固的生存与发展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16.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且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写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17.
天气预报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进入2l世纪,我国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天气预报报道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由简单地提供天气信息向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新闻转变,天气预报服务开始向全方位、无微不至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报纸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都市报的气象新闻专版,它包括天气预报、气象生活小常识、各类指数等,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发现独家新闻,写出原创新闻是每位记孜孜不倦的追求.但也不是说,当看到别人的独家新闻的时候,我们只能无所作为。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同样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认真思考,从已有的题材中,也可以作出新章、好章来。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硬新闻”定义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毫无疑问,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是受读欢迎。不少读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滕抒 《新闻三昧》2005,(3):26-27
案件,是指有关诉讼和违法的事件。案件报道属于社会新闻中的法制新闻。由于案件报道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因而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显得既特殊又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比例增大。因此,新闻记在进行案件报道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