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章伟 《小读者》2011,(12):21-21
对于学习.也许你要说.当然是勤奋最重要!但美国科技专栏作家麦克·埃尔甘却认为:“仅强调勤奋的观念已经落伍了,现在是专心的时代!”麦克.埃尔甘认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信息。但也更容易让人们在学习时分心.而且这样的分心轻而易举地就能让你上瘾。  相似文献   

2.
放云 《家长》2005,(11)
“超级女声”入选2005年春夏十大文化流行语。别让《超级女声》超载,它装下了高收视率,装下了丰厚的利润是必然,因为物以稀为贵,能让守在电视机前的couchpotato①体验聚光灯下万人瞩目的电视节目还是太少。但它装不下“青春梦想”这样美丽而庄严的字眼儿,因为青春梦想的全部内涵绝不是衣着光鲜地站在一方舞台上扭扭屁股唱唱歌——把这告诉给你的孩子。它也装不下“直面挫折,感受坚强”这样艰巨的任务,因为真正的挫折比几个评委的挖苦要复杂得多,而真正的坚强也没有“越走调越唱”的满不在乎那样简单——把这告诉给你的孩子。它更装不下“维…  相似文献   

3.
烟与酒能使人痴迷成瘾,使人成为“烟鬼”与“酒徒”,可你知道在动物中也有这样的“烟鬼”与“酒徒”吗? 日本有一匹嗜好香烟的马,而且上了瘾,一日不吸烟,它就一日不动,懒得工作。这匹马就在日本鹿儿岛县萨摩郡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喜欢阅读“美文”,可“美文”能带给你什么?开心的瞬间?释然的舒畅?思考的深入?幸福的满足?内心的净化?抑或是……恐怕有的时候就连你自己也无法真实把握自己的内心感受,由此可见,“美文”的确好读,却又难读。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带有提高性质的小专栏:一面精选美文供你欣赏,一面帮你“跳一跳”认识它、理解它、思考它。当然,如果你的脑袋里或是书橱里也有珍藏的“美文”,不妨也拿出来“晒一晒”,寄给我们,同大家共享。可别忘了附上你的读后感,大家一起“跳一跳”嘛!  相似文献   

5.
某一天,你发现窗户玻璃上静静地停着一只飞蛾,看上去就像被你家的灯光吸引来的“不速之客”。如果这样想,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实际上它是一个“昆虫间谍”,正在那里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校招生》2009,(1):57-57
当天气转冷母亲让你带上御寒的衣物时.你是否嫌麻烦而断然对母亲说“不”呢?你知道吗:你不但伤了母亲的心.你还因为抵抗不了寒冷的袭击而生上一场病:当上级领导跟你说“你这样做不太好”时.你是否想都没想就顶撞回去说“不,我没错”呢?你这样做所收获的就是你的工作能力或处事方式总在原地踏步、永远也得不到提高。甚至有可能招来某些针对于你的报复行为:当很多人都在跟你说“你做不成这件事”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时自己正在从事着的这件事说“不”字了呢?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演员必须有人捧场、赞美,如果好长时间没人捧场、赞美,他就应自己赞美自己,即自己捧自己的场,这样,方才能使自己经常保持舞台激情。这让人悟出这样一个道理:经常自己给自己赞美,包括奖励,就能使自己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态,向上的动力和生活的激情。 如今,你若是“名人”、“明星”、“新星”、“家”、“师”什么的,捧的人还真不少。但如果是常人、凡人,又有谁会来捧你?对此,你也不必耿耿于怀,不必长吁短叹,不必垂头丧气,更不必“想不开”,“想不通”,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受人捧的总是少数人,而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庆梅啊!你什么都好。就是胆小!”妈妈常常对我说。“庆梅啊!课堂上你如果能大胆发言就更棒了!”老师常常这样激励我。  相似文献   

9.
“笨”!字典中把它解释为:不聪明(愚笨)。有一次,一个同学考试得了59.9分,自认为差0.1分就四舍五入一下,不也及格了吗。可老师并不这样认为。上课时老师凶神恶煞地走过来骂道:“你怎么这么笨,简直笨到了家,最起码也得考个及格呀!”可什么能证明“笨”呢?就像几何证明题一样,总得有个依据啊!∵摇考试得了59.9分,∴摇你就笨到了家!这成立么?送到数学家手里肯定会有一些研究价值。不过,先让我来分析分析。首先,看题:什么能证明“笨”呢?其次,审题:此题关键词是“笨”,“笨”即不聪明,既然不聪明,那就得找一个不聪明的理由。最后,解题:∵摇考试…  相似文献   

10.
专题:为E—mail买份“安全险”这份“安全险”可是有好多种,比如,防止垃圾邮件进入信箱“险”、让邮件不易被别人找到“险”、邮件备份“险”……尽管“险”种多多,但就像世上任何事情没有100%一样,安全也是如此。只要能让你的电子邮件更安全,目的也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11.
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引用率颇高的“创新思维”开发案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师问:“同学们,乌鸦除了填石子能喝到水外,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喝到水?”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纷纷回答:——乌鸦可以先在瓶子旁挖个坑,然后把瓶子推倒,让水流进坑里,这样乌鸦就能喝到水了。——乌鸦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吸到水。——乌鸦可以先把瓶口盖上,然后把瓶子放倒,在上面砸一个洞,把嘴伸进去就能喝到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大加赞赏:“你的想像真精彩!”“你的办法真棒!”“你很聪明!”真是这样吗?结合乌鸦的特点,我看学生的办法不见得比原文的办法更…  相似文献   

13.
“批尺子”     
一天,我发现班里讲台上那把米尺“骨折”了,就小心地用胶带缠好。经调查是课上有人乱讲话,任课老师把尺子当成“惊堂木”拍断的。我想,这既是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好时机,又是小练笔的好素材。怎样点拨指导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兴趣、乐于表达呢?我考虑了一下,决定“批尺子”。课上,我双手托着这把缠着绷带的尺子,动情地说:“尺子啊,你太不争气了!你身体这样单薄,还受了伤,再这样下去,你怎么受得了呢?你啊,也太不结实了!”这时,全班学生像被施了魔法一般静得出奇,一双双眼睛紧盯着我手中的尺子若有所思。片刻,有的学生发言了:“老师,…  相似文献   

14.
“豆豆”     
“豆豆”是只小狗。身上的毛是土黄色的,非常短。两只耳朵搭拉下来,上面带点黑色。它有一对又黑又亮的小圆眼睛,夜里看起来亮晶晶的。它的鼻子非常小,而且总是湿漉漉的。在姐姐家,我头一次见到了这样可爱的狗,怪不得姐姐说“豆豆”是她的“干弟弟”。“豆豆”是只小馋狗。只要你嘴里嚼东西它就找你。它那憨态可掬的馋样儿总是让人不忍心拒绝它。“豆豆”非常胆小,连下楼梯都不敢。听姐姐说,下楼梯“豆豆”不是不会,是不敢。以前“,豆豆”从楼梯上摔下来过一次,所以不敢再下了,而上楼“豆豆”才是真正的不会。于是,我们就决定帮助“豆豆”学…  相似文献   

15.
洪明 《中国教师》2007,(7):20-22
提倡平民教育,让人人都能享受教育,是当前政府的公开承诺,也是许多社会人士的远大理想。提倡平民教育,首先不仅要回答“什么是平民教育”这样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需要回答的是,“怎样才能达到平民教育所达到的理想”这样一个实践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复杂,也更迫切;它不仅要有理论上的深度追问,还要有历史的眼光,更要回到实践空间中寻找。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星期天,邻家的塔拉哥哥准备上山摘野果。山上的野果可多啦,什么山楂、山丁子、山里红等满山都是。小满达知道了,也非要跟着去不可。塔拉哥哥板起面孔说:“不带不带!山上有狼,非吃了你不可!”可满达坚持说:“我不怕狼,我给狼吃野果,它就不会吃我。”塔拉哥哥没有办法,说:“那好,你的足球让我玩十天,我就带你去!”“十天就十天!”满达答应下来。满达跟着塔拉哥哥上了山。山  相似文献   

17.
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不仅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是搞好教育创新所必备的因素。要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五能”“五让”的方法。一、“五能”———教师全面了解学生1郾每一名学生的心里话能听到。教师要和每一名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在你面前能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谈出真实感受,不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还要有同学间的交往,也要有对事情的见解评价,更要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的吐露,也就让学生把一切事情、话语都能向你倾吐,你就能全面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2郾…  相似文献   

18.
鲁艳 《生活教育》2012,(13):35-36
将赤裸的目的包裹于蜜糖之中,“糖衣炮弹”让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打了败仗。在政治上,我们要杜绝一切被腐化、被利诱;在儿童的教育上,咱们是否能使用这样的“糖衣炮弹”完成对儿童的教育目标呢? “炮弹”下的“伤亡事故” 让我们看看事件再现:迟到了孩子被罚站在教室外——老师心想:我这样是为你好,这一站,你以后就长记性不敢磨时间了。孩子心想:下次我不能迟到了,站在外面太丢人。  相似文献   

19.
有这么一个说法:当蝴蝶挣扎着脱出茧壳时,如果在茧壳上为它剪破一个小洞,以帮助它早些出来,这样出来的蝴蝶,翅膀永远不硬挺,也没有鲜艳的颜色,再也享受不到飞的乐趣,而且不久就死了。我不想去考证这一说法是否符合科学,然而却认为,做父母的大可借此问自己:你是让你的孩子自己“出壳”呢,还是经常在做一些蠢事而妨碍孩子的正常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20.
国人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可是“苦口”的良药毕竟让人难以下咽,往往达不到“利于病”的目的。故医药工作者研制出糖衣药片,使“苦口”变为“甜口”,让病者满意咽下,自然就会达到“利于病”的目的。由此我想到:你说的尽管是“忠言”,由于“逆耳”往往就达不到“利于行”的目的。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倘若能从医学工作者那里受到启迪,也来个变“逆耳”为“顺耳”,岂不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达到“利于行”的目的。“忠言”为什么“逆耳”?依我管见,多数是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