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瑞江 《贵州教育》2014,(21):45-46
正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课程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综观古今中外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教师的参与直接影响了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可能回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从而更好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变革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它既要求改革现行课程体系,也要求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制度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教师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文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形势下,从教师教育的内涵入手,提出了加强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教师的重新发现与自我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透过教师现状这个针孔重新发现教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而教师是作为参与、研究与专业的发展参与课程改革,并在与课程改革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中获取自我新生。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也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表现了很大的热情。但是,要高质量地完成课改的各项任务,不少教师迫切需要(?)高专业素养。我们必须认识到,全面适应新课程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在改革前就准备好的,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加强培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使得改革顺利开展。所以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教师队伍加强建设,不断成长的过程。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教师教育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则是演好这个角色的关键.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必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6.
李立宏 《考试周刊》2012,(54):98-98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课程改革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否则改革就难以成功,但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之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产生一样,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英语老师究竟如何应对这种改革背景?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一起生成和推进教育和课程的改革,实现经验的改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与学生和谐的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学习效率,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教师教育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则是演好这个角色的关键。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必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组织、管理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也由某一学校向其他学校进行地域性流动,随之而来的是一定规模的学校与教师的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改革的焦点当是摆正学校改革与课程实施的关系.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与学生的学习最密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从学校改革与课程实施的关系角度,分析学校改革中课程与教学应采取的实施取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本文从树立课程意识,改变教师角色,改革教学方式,改变工作方式,掌握新的业务技能,不断学习研究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路上有你     
2002年,我走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正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展开之际。新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接受一次时代的冲击和洗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强晓荣 《考试周刊》2009,(32):143-14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难以成功。但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产生一样,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英语老师如何应对这种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就成为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一路上有你     
2002年,我走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正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展开之际。新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接受一次时代的冲击和洗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化,课程理念逐步进入具体化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如何面对和解决课程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课程专家、教育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日的,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性知识。同时,学校和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这样,校本教研就成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这个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作为校长,都渴望在课改的试验园里撒下革故鼎新的种子,在素质教育的土壤里孕育吐苗、节节成长。而教师的进步与否则是课改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下面就如何促进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谈一下我校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张伟 《考试周刊》2015,(33):170-17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要求课程评价改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个规定明确了课程评价改革的主导方向,同时说明传统评价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真实性评价走进我们的视野,为促进学生在评估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在提出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一系列讨论中,多有忽略了培养目标这个既常说又常新的问题。现在高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地方性师范院校有为地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目标,有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因此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也必须把目光投向社会和市场,找到改革的立足点、着眼点,才好谈改革。这个立足点就是培养目标,着眼点是正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最重要的目标是全面而兼具个性的发展.这个目标带来了课程的改革,也带来了考试制度的改革.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这个职业的稳定性.试想,让一个追求稳定的人进行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几年香港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取得专业上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推动因素.每次在对新教师进行面试的时...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一直都是世界各地教育变革的核心,改革的实施往往需要教师去执行。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却一直被忽视,其参与课程改革的方式往往是作为被动的执行者。随着课程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角色应有新的认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方式也应随之改变。通过对过往各地课程改革的回顾,此研究分析了教师在参与课程改革进程中角色以及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因素,并阐明教师的抵触在课程改革进程中自然性,进而提出建立支持教师改变环境的必要,透过官、民的互动带动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内驱力,以期能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实施的顺利推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1):38-43
设计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调查在校本课程开发下课程领导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情况。我们用个案研究方法来评估在校本课程开发结构中,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制订过程导致其专业发展的程度。资料强有力地表明教师在参与规划、实施、反思课程实践和改革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然而,教师课程领导观念实施的结构和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