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从三个方面论述高等教育中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回归: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从知识型的人才理念向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理念进行转变;从追求规模的办学偏差中回归到追求效率-公平办学的认识理念中。  相似文献   

2.
理念是反映对象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所谓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20世纪末,中国和世界的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由工具理性向人文理性的回归,中外教育家都在认真地反  相似文献   

3.
本真教育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识培养、心智开导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实践"本真教育"应力求理念回归、课堂回归、课程回归、评价回归、管理回归和职业情怀回归。  相似文献   

4.
雷夫的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学习雷夫的教育理念,重在行动。雷夫让我们真正地回归到教育的理性,回归到思考和解决我国教育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主体和过程两个维度对雷夫的教育理念进行了阐释,期待雷夫的教育理念能运用到我国的教育实践上。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我参加"黄冈教育改革论坛"年会,了解到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改革探索的一些情况,感受颇深。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该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大胆、主动地告别"千军万马抢夺重点大学通行证"的恶性竞争,以"回归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改革实践,踏上了回归教育本质的办学之路。他们提出的"回归教育"是指:由重点关注百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出发,探讨21世纪的明星技术"虚拟现实"与"教育回归生活"理念的联系,并基于虚拟现实的特征探究教育回归生活的可能路径,从而解决当前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活世界理论被教育研究者移植到了教育领域,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流行的教育信条。然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仅在逻辑上表现为命题陈述的模糊不清、命题推理的漏洞百出,而且在教育实践上表现为有效性的缺失,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却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面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所带来的理论困惑与现实中的教育危机,教育研究者需要划清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边界,重构教育生活,显现教育世界的真实图景,还原一个真实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8.
当下,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指导原则的教育政策存在不足。以关怀理念为指导,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政策的贯彻将更好的实现。回归关怀应是教育政策的应有原则。  相似文献   

9.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化思潮具有一定契合性。具体表现在教育理念引领上的契合、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契合、教学方法选用上的契合。实践教育生态化理念,园所设计应该坚持由零散走向整体的设计观、由随意走向特意的教育观、由装修走向装饰的自然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强计划性到相对灵活性转变、从成人取向到走进幼儿心灵转变、从背离生活到融入自然世界转变。区域活动设计应该保持开展的常态化、建设的生态化、内涵的整合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逐渐兴起,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开始向其本真回归,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逐渐由国家主体向社会主体回归,教育内容逐渐由意识形态教育向社会生活教育回归,教育功能逐渐由工具性功能向目的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回归,教育运作方式逐渐由单向运动向双向互动回归。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原点:育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就在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当代异化的教育背离了它的原点,失身为经济、政治的奴仆。教育的异化除存在社会体制方面的原因外,还由于在思想上被基于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所统治。实现教育的回归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  相似文献   

12.
灌输仍是当今教育的基本方式,而作为教育真义的引导却受到冷遇。这种阴差阳错的价值取向,正是制约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教育中实现由灌输向引导的回归,不是简单的趋势回复,而是螺旋上升式的质的飞跃,首先必须在教育理念由加经诠释和领悟。  相似文献   

13.
纵寻西方教育学名著,自然教育、儿童本位、回归人性等教育理念被屡屡涉及。近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探寻,理念革新尤为重要,思想意识的转变为教育进步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即是以学生为本,是为学生好学、向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尤其是针对后进生这一群体,更需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节奏,使其能够按照适宜自己成长的速度完成自身的蜕变。  相似文献   

14.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5):21-23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社会理性的一种表现。选择教育基于“回归自由”的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基于“回归人本”的理念,主张引导学生追求生活的意义;基于“回归生活”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5.
灌输仍是当今教育的基本方式,而作为教育真义的引导却受到冷遇。这种阴差阳错的价值取向,正是制约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教育中实现由灌输向引导的回归,不是简单的趋势回复,而是螺旋上升式的质的飞跃,首先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加以诠释和领悟。  相似文献   

16.
以“回归工程”为理念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于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落实“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以及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为务.教育回归自由人性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格平等”的伦理原则,以及建构“和而不同”的公共精神.以自由个性的培养来实现共生世界的创造,是教育回归自由人性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它不仅是古代人本教育思想的回归,而且是对这一思想的超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的平等化、教育目标的科学化及教育内容的全面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回归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生”,其意义在于生长、生命,其他的意义如“生活”等都是由其本义引申出来的。“《说文》说:‘生,进也’,……生之本义为进,故人类生活应为进步的、创造的;但现代的社会组织复杂,原始的本能,决不足以应付,于是学为必要。”犤1犦从中可知生活指教育源于生活,又要促进生活的发展,以生活为目标。《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的定义是:其一,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