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v上"结构表达的语义非常丰富,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v上"结构的语义进行归纳整理,并对教材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v+着”和“v+到”结构进行考察后发现,虽然两结构有时能互相替换,但进入两结构的动词具有完全不同的语义特征、句法特征和语体色彩。同时两个结构在功能方面亦存在差异,虽都不常出现于书面语色彩较强的语篇中,相比较而言,“v+着”结构的口语色彩更强。  相似文献   

3.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4.
“上/下+宾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本文以形式和意义两项维度对“上/下+宾语”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类考察,并由此总结、归纳了“上/下”的语义特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意象图式、形式语义、认知功能等方面对动词“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构式“放着n不v”的研究一般认为其表示负面评价意义,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放着n不v”这一结构具有两个意义,我们称之为a“放着n不v”与b“放着n不v”,其中a意义表示客观的叙述,b意义表示主观情态,后者的用法更为常见。通过对这一构式的句法分布、句法构造、语义进行分析,并且对更为常见的意义b的话语功能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放着n不v”是反预期标记,其话语功能是作为背景存在,进而凸显后一小句所传达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6.
“V不上”和“V不下”之间的对立和非对立,主要受“上”和“下”原型义及相关引申义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动词的语义特征与之兼容者可以进入,否则不能;在结构外部.“V不上”和“V不下”都受外部条件的制约,但结构义上“V不上”结构强调目标性,“V不下”结构强调空间性,两者存在明显的对立;在认知图式上,“V不上”形成的是二雏的目标模式。“V不下”形成的是三维的空间模式,对立是很明显的。而在“上”和“下”通过引申表示“到达、达到、完成”等结果的意思时,“V不上”和“V不下”是非对立的;在空间特点的语境里,两者有非对立的现象,但是在原因侧重上却是对立的。二者的对立是主流.非对立是支流。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上"表达的四类语义,结合"上"所表达的四类语义,通过考察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留学生"V上"结构中"上"的使用偏误情况进行归类并分析。  相似文献   

8.
动词“看”是现代汉语最高频的动词之一,具有多义性和多功能性。运用语义向量和降维技术,可以对“看”类结构的语义进行可视化呈现,将所有包含“看”的词汇短语体现在同一个二维平面上,距离越近,表示语义越相似。经过MDS降维后,“看”类表达在有修饰语和无修饰语时差别明显,“看”的四字结构与其他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别。经过t-SNE聚类,“看”的结构出现了以词干为核心的聚类。说明“看”类的内部语义差异主要由有无修饰语、长度、词干三个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A了一点”结构是由形容词+动态助词(了)+数量结构(一点)构成的。本文从内部构造及整体认知上对“A了一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A了一点”结构表性状变化或偏离义,并从量性特征和动态特征上对“A”进行了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杨旸 《语文知识》2013,(1):112-114
"V上"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结构,传统上一般将该结构看做动补结构,其中补充成分"上"的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都比较复杂。本文结合认知理论对"V上"的语法意义进行了分析,构拟出了该结构的核心语义图式,并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V上目标实现+N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材对该结构的讲解不够全面、准确,导致四类误用产生。这四类误用包括与动词相关的误用、与NP相关的误用、与其他语言结构的混淆和与其他句式的杂糅。通过挖掘该结构的深层语义,探索其准入条件,对其各类误用进行了分析和纠正。  相似文献   

13.
1.0 本文讨论“n_1+v+(+n_2)+了”的结构,如“妈妈哭疯了”、“我笑痛了肚子”。该类句子中的补语一般是由谓词性成分充当,与充当主语、宾语、介词的宾语以及述语等成分在语义结构中有说明与被说明,或者支配与被支配、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1.1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两个不同的平面,二者有联系,但不完全对应。语句的意义也不是单纯地由构成它的语素及其线性次序决定的。因此,在这两个不同的平面上对这种述补结构进行综合探讨,能观察到许多从别的角度观察不到的现象,使我们对  相似文献   

14.
罗颖 《语文知识》2010,(2):86-88
文章选择了“来”、“去”、“上”、“下”几个趋向动词进行讨论,描述这几个趋向动词各自的语义特征及功能,并涉及了它们的结构关系,以及动词对它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作为句子语义成分的“工具”在语义结构(动核结构)中是非强制性的可有成分,在话语中可隐可现。文中运用“蕴含”、“激活”、“加细”、“凸显”等语义、语用、认知上的几个原则来解释话语中工具成分的隐现规律。  相似文献   

16.
“V上”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上”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结构,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丰富多样,这些意义不但与结构中动词的意义密切相关,也与“上”的意义及其发展演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对结构整体意义的分析还是对“上”的虚化过程的探索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方位词的语义和功能丰富多变。方位词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选取“上”和“下”这一组常用方位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入手,结合意象图式、概念隐喻等理论,对“上、下”基本义、隐喻义的演变及隐现的不对称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9.
哪些英语主动词后接介词to一直是英语教和学中的难点。检索coca语料库中所有的v+to+v-ing结构,能帮助归纳出这类结构中主动词的语义特征和使用规律,v+to+v—ing结构中的主动词大致可分为四类,这四类主动词有着共同的语义倾向,都和该结构中介词to的语义特征保持着或高或低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