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洁 《对外大传播》2010,(10):13-14
从传受双方的互动、传播渠道和受传者等不同角度,我国赴国外留学生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有着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他们一般比较了解所在国当地社会体制和文化环境,熟悉当地受众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误读情况,因而在促进中外沟通方面往往能够有更好的针对性,比较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应在信息发布和群体组织方面支持和引导海外留学生开展民间外宣:将留学生群体纳入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其进行引导;在海外建立留学生组织和交流平台,强化留学生自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增强他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技能,等等。  相似文献   

2.
传媒界知名人士曹景行认为,中国已经进入第二个受国际关注的时期,外部世界对中国从不关注到关注,从负面报道到更加客观报道。他认为,我们要利用当前这一有利时机,加强对外传播。针对当前我们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从需求出发,注重对外传播的效果,使我们自己生产制作的外宣产品赢得市场;其次,要解除被围困的心态,否则会让我们固步自封;最后,要制定对外传播的"全媒体"攻略,为不同的人群提供适宜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3.
陈开和 《对外大传播》2010,(10):17-17,61
在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中,包括了一支出国留学生和学者队伍,他们的一言一行时时都在传递着来自中国的信息,是我国开展对外传播的独特力量,也是塑造我国国际形象的直接因素和关键力量。易于有的放矢应该说,能够出国深造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文化策略就是在城市形象元素的资源库中提炼、发掘与扩散能体现城市精神的地脉和文脉,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提供身份性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是城市形象本质的抽象、积淀和塑造。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中的翻译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翻译成就展”于2004年11月4日上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翻译界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国际翻译界的首次专业展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出席了展览的开幕剪彩仪式,并接受了中国网记的专访。  相似文献   

6.
开展对外传播,海外社交网络是不容忽视的舞台与阵地。为什么这么说?几个简单的数据呈现出海外社交网络的影响力:全世界最大在线社交网络脸谱(Facebook)拥有11亿注册用户,其中近一半用户每天登陆;18至34岁的脸谱使用者中,有一半在每天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自己的账号;推特(Twitter)注册账户6.45亿,每日新注册人数13万……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13,(9):21-22
8月12日,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召开前夕,中国外文局局长、大会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周明伟,就本届研讨会相关内容接受了采访。主题和内容设置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谈到本届大会在主题和内容设置上的考虑时,周明伟说,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半年多以来,在一系列重大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正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境况之中。2020年,一个又一个国际事件,加速推动了世界局势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使得整个国际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国际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2020年中国的对外传播同样也处于一个异常复杂、艰苦和被动的环境当中,前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的世界各方舆论的围追堵截,后有美国的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令中国的国际话语建构雪上加霜,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国际传播环境,给中国的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另一方面,挑战伴随着的往往也是机遇。2020年中国的对外传播,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在重重阻碍中披荆斩棘,找到了一条通路,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扭转和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所以,巩固好目前的对外传播成果,依托新媒体基础,采用全媒体理念,打造智慧对外传播体系,是2021年中国对外传播的首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2008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有2万多名外国记者来到中国进行各种采访活动。在他们的报道中,很多篇幅是描写那些遍布赛场和大街小巷的热情友好的中国志愿者。可以说,志愿者的热情服务是中国形象中最闪亮的元素之一。赛后回顾志愿者的对外宣传工作,无论是展示奥运志愿者的优质服务,还是展示中国志愿者的良好形象,都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期刊工作主要围绕选题策划、采访编辑、设计制作以及广告发行来进行。对外期刊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翻译转化,而内容建设始终是重中之重。内容为王,这是平面媒体出版中大家都认同的一个理念。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媒体的迅猛发展,期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竞争。如何创新对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适应读者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民中国杂志社近年来着力思考的一大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其中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以举办人文交流活动为切入点,努力搭建中日交流平台,正反馈期刊的内容建设,放大对日传播效果,并期望通过品牌活动的市场化来拓展事业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三位在海外学成归国,工作中成为所在领域佼佼者的人大代表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采访,结合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感受和思考,积极为中国的外宣事业建言献策。他们的所思所言,让外宣工作者扩展了视听,倾听到世界的回音。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21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专访,他对中国问题的深入研究给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20,(1):70-72
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城市,历来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的青睐。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700余家,连续多年蝉联我国大陆城市之首。为发挥好驻沪跨国企业在上海国际传播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和上海日报社牵头建立"驻沪跨国企业国际传播合作交流机制"(以下简称“交流机制”),成立“跨国企业传播俱乐部”(以下简称“跨企俱乐部”)。经过五年多发展,交流机制已吸引230余家驻沪跨国企业参与,覆盖了多个领域的全球五百强企业,对上海丰富国际传播主体、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级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安街的玉兰花绽放枝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2008年3月3日至14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2000多位政协委员会聚北京,大会发言、小组讨论…一次次发言,一个个建议,凝聚着委员们的思考和心血,透射出他们认真履职的情怀。笔者就"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如何倾听世界的声音,了解世界的进步与对话"等问题,分别在委员驻地和人民大会堂采访了十几位委员。他们分别从事新闻出版、外交或外事工作,行走在国与国之间,有着丰富的涉外阅历和深厚的思想积淀。聆听着他们闪烁智慧光芒的见解和认知,笔者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开局之年、北京奥运之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这些委员们畅谈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联系自身对外政治、文化、经贸交流的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十多天夜以继日的奔波和采访中,笔者留下了诸多感慨。"两会"上有幸遇到这些领军人物和资深专家,面对这场思想的盛宴,面对平时在书本上难以读到的"稀有资源",怎能匆匆而过?尽管身心疲惫,但笔者尽可能接近每一位委员,在智慧和思想中穿行,使人感奋,催人前行…"结束了紧张的采访,带着一身的征尘,在片刻的停留中,把采访到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对外传播"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汇集起来,以飨读者,希望能给在外宣工作领域的工作者带来启迪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我走出了大学校门,来到机关从事外宣工作。也正是十年前刚刚踏入机关的时候,我与《对外传播》,当时叫《对外大传播》杂志结下了不舍的情缘。大学时我学的不是新闻专业,也不是对外传播专业,正当我对外宣理论和实践一片茫然的时候,《对外传播》走进了我的视野,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十年来,《对外传播》一直在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具体从事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工作的过来人,我最近有幸读了《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一书,深感耳目一新、富有启迪。国家形象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定位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奠定国家形象的基础,是以经济为主导的综合国力。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经济模式、社会文明、政治局势以及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内外政策等。当然,国家传播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尤其是对外传播新担负的责任和新起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0月,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充分运用目前已建成的五种语言(中文、英文、缅文、柬文、印度尼西亚文)的13种国际版报纸,及时向南亚东南亚八个国家传播十九大的重要信息,以及相关国际舆论对十九大的反馈。并注意与涉外新媒体矩阵形成合力,联动报业集团现有的网站、杂志及社交媒体,迈出了进行十九大这~重大新闻的国际传播的新步伐,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河南、内蒙古、陕西、河北、广东、江西、西藏、湖北等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文章已相继在此栏目中刊载。感谢各地方的外宣干部关注这个栏目,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宣办主任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拨冗接受采访。在我们的努力和读者的支持下,愿此栏目越来越朝着大家预期的目标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9.
谭宏凯 《对外大传播》2009,(2):15-16,3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提高,话语权问题顺理成章地由先前相对单纯的学术范畴演变成更加宽泛的社会关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一如既往的弱势与日益重要的国际地位的严重不相称,更使话语权成为传媒从业者和管理者心中的痛。“西强我弱”是关于国际传播与舆论态势的一个广为认同的基本判断。究其原因,就是西方传媒在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20.
200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北京采访了国内外著名学者于丹教授。于丹就如何以学者身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和针对海外受众传播等问题回答了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