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出版日益融合,数字出版机制在探索中日益完善,单位数量和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已逐步成为我国出版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数字出版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过去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滞后,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出现一些适用性问题苗头,需要引起重视并尽快完善。该文结合数字出版概念及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我国数字出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优化策略,旨在为推动我国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和全球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对外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外文局旗下五家出版社近几年对外数字出版转型实践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70多年来对外出版的发展历程、国内国际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现状、盈利模式及发展趋势,提出大IP运营模式、有声读物模式、在线教育模式、知识服务模式、出版+技术+渠道(资本)模式、人才引领模式六种对外出版转型模式,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强力创新引擎。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当前教辅图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运用数字出版技术提高教辅图书科技含量的方法和途径,并以案例具体分析了数字出版技术在教辅图书生产中的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加速迭代,出版流程范式不断重构升级。数字科技赋能出版,拓展了出版的形式和边界,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和影响面。抓住数字出版的有利机遇,积极承担起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需要抓住优质内容生产源头,抓住内容分发渠道关键,依托精品内容下好“先手棋”;需要强化用户思维,做好受众调研和分析,从实体图书发行向数字信息流动转型,精准施策、精准推送与矩阵传播相结合提升传播力;需要及时顺应互联网时代出版新形态、传播新场景,调动用户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主动性,不断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出版主体日益多元化、产品内容日益多样性、传播方式向多维度方向发展,这对原有的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互联网大环境层面入手,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阐述数字出版产品的营销原则,并从创新思想观念,构建精准营销体系;构建互动平台,加强沟通与反馈;加快人才创新,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等...  相似文献   

6.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09,(5):61-61
数字出版代表着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谁具有远见卓识,谁具有战略眼光,谁把握住这一机遇,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相似文献   

7.
数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字出版产业也不例外。数字时代下,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出版产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正确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促进版权资源的数字化,实现全民共享文化数字化成果,才能保障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基于此,该文运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对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径展开探索与研究。首先阐述了文化数学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要义,其次分析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此为据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现状与策略图书走出去肩负着实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拓展国际出版市场的多重责任和任务。近年来,我国图书走出去的规模日渐扩大、模式不断丰富、影响持续增强。但是,在传播扶持政策、企业生产、发行营销和落地覆盖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和改进之处。需要加强地域战略布局建设,加大推动对外出版企业走出去力度,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步伐。同时,培育国际化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俄罗斯人民认识与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俄罗斯持续关注并积极出版各种中国主题的图书,从图书种类到发行量都有较大的突破。①2016年,俄罗斯进口图书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进口额为2120万美元,中俄在传统出版上的合作为数字出版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媒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网络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传输体系新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出版正在改变着以纸张为主的传统出版业,推动传统出版业走向网络出版的新时代,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电子出版一起将构筑起新世纪多元化的出版产业.同时,网络出版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也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23,(3):F0002-F0002
2023年2月16日至17日,第十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当天,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巡视中国外文局展区并听取有关汇报,了解外文局实施“一号工程”及国际出版、数字出版有关情况。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刘大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等陪同巡视。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的出版"走出去"肩负着实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拓展国际出版市场的多重责任和任务。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国内外传统出版传媒业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在欧美发达国家,数字阅读已成为主流。2011年,亚马逊网站的用户购买Kindle电子书的数量已经超过纸质版图书。2012年,《大英百科全书》停止了纸质版的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走出去优势更加明显。因此,我国的出版"走出去",应该将数字出  相似文献   

13.
马安德(Andrew Ch.Mckillop),英国出版商,拥有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他涉足出版业的第一份工作是1976年到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担任了一年多的外国专家,后辗转于柯林斯和哈伯柯克林斯、兰登书屋等大型出版公司,担任过编辑总监、发行总监,目前他是图书咨询网book2book发行总监。他一直心系中国的对外出版事业,给中国出版界的同仁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08,(12):40-40
在互联网上,写作、出版与读者的身份不再像以往那样清晰,作者通过互联网嫁接传统出版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种趋势如今正在进一步延伸。随着美国一款在线协作出版网站——Webook最近刚完成的新一轮500多万美元的融资活动,协同写作出版的模式以及国内率先“吃螃蟹”的协同出版案例正在走进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没有预设立场 2008年,包括英国广播公司在内的多家国外电视台都播出了旅英华人、独立制片人书云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与纪录片同步在英国出版的,还有一部同名的纪实文学,翌年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16.
正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天堂蒜薹之歌》就已进入美国市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后,他的作品在美国获得了更多的出版机会,影响也逐渐扩大。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何明星统计,截止到2012年8月,"莫言英译作品有17种,由5家出版社出版,其中企鹅集团(含集团下属的美国维京出版社、英国的哈米什·汉密尔顿)合计出版了6种,属于英国联合出版集团的梅休因出版公司(Methuen)一家就出版了5种,美国的拱廊出版公司(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出版了4种,英国的海鸥出版社(London:New York Seagull)和香港中文大  相似文献   

17.
庞大的出版市场 俄罗斯登记注册的出版企业有6000家左右,分布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十多个地区,在这些出版机构中能够保持持续业务运作的机构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一、英国出版业的市场规模与零售格局 根据英国政府制定的标准产业代码分类,在目前的英国国内出版市场上共有图书和报纸期刊出版商7700余家。其中,图书出版商2720家,报社540家,期刊出版商2086家,其他出版商1500余家,报刊代理机构880余家。英国出版商协会(The 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相关统计数字表明,作为英国最具活力的文化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记者 《文化交流》2009,(7):M0001-M0002
第十一届浙洽会6月8日至12日在宁波举行。其展会内容精彩,各项产业亮点纷呈。我省的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文博会展、动漫产业、创意设计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正在加强产业规划,文化产业“走出去”态势良好;文化企业异军突起,目前全省共有4万余家。图为浙洽会展会一景。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最早的文化传播媒介,图书以其独特魅力,兼具文化性及特殊性。但近年来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图书第一次面临着严峻的危机,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多样化的媒介及更加方便的文化获取途径对图书出版业造成巨大影响。在新媒体浪潮下,如何守住阵地,如何开拓新的视角、新的方式,是纸质图书出版行业势必要思考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用融合取代抵抗、用共赢取代灭亡,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该文从相关概念综述出发,分析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及新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的生态环境,并从内容、营销、服务、国际化和人才培养5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