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鸦片战争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精彩描述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同一个梦。国家电网公司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中国梦国网情”,是“中国梦”在国家电网的自然延伸与实践。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员,我们始终致力于推进“两个转变”,创建“两个一流”,为实现和谐美丽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贺 《文化学刊》2023,(5):52-55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孕育的近现代时期的革命文化是新时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众的、科学的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今我们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括黄河流域自古以来积淀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和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特色,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在新形势下,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对实现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七·七"事变后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推动着自清末萌发、五四前后发展、九一八后形成的民族复兴思潮继续走向高涨,其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围绕"民族建国"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抗战与建国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不仅讨论了如何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讨论了未来建成的"新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的国家的问题。这些讨论,在今天看来仍有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鑫 《职业圈》2013,(36):147-147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以“人才战略”出奇制胜的今天,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不仅如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有义务帮助人才搭建舞台,实现每个青年的梦想,成就企业的梦想,达到人企和谐发展,二者共赢的局面,最终实现中华民族蔚为壮观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黄帝已经成了中华民族自我认同、自我凝聚的一个重要符号,炎黄子孙也成了多个民族所认同的族群称谓。黄帝作为民族始祖实际包含了文化的始祖和血缘共祖两个层面的内涵。黄帝从战国以来就被不断整合建构,其整合的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血缘之源的祖先、文明的创制者,以及神话地理观念下居中的理想统治者。黄帝作为一个在正史和野史中、在庙堂传统和民间传说中都备受推崇的神话始祖,从荒渺不经的远古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政治话语之中,是中华民族的神话历史书写传承的生动个案,由此也可以窥见中国神话历史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刘刚 《职业圈》2014,(9):98-9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企业员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的行为方式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出贡献,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现状复杂性、改造渐进性、功能不确定性等问题,其更新面临诸多挑战。城市更新设计需要兼顾文化传承与功能再生,以实现空间活力的修复。以往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在复兴城市空间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以苏州阊胥路创业园与仓街三官弄更新项目为例,应用设计研究方法,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语境下探索以“数字+文创”引导城市更新的相关设计策略,以及通过在地化的场所营造和创新场景设计,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复兴的实施路径。通过对“数字+文创”设计策略的适应性、协同性与可实施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为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控保地块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君祎  胡中卫  奚淼 《文化学刊》2023,(10):117-120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公共图书馆必须从坚定文化自信中激发自强动力,从提升服务效能中实现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遭受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危机。经历清末民初政治风云之后,孙中山丰富发展了三民主义,其民族复兴思想愈益成熟完善,其内涵主要包括: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首要前提;实行民主建政,为国家的强盛和长治久安建立制度保障;发展实业,振兴经济,为国家的兴盛和强大奠立基础和根本。这些思想主张,构筑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点。作为孙中山革命道路的继承人,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这些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更进一步推进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是5 000年华夏民族的历史积淀,是炎黄子孙劳动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新时代,我们应加大创新力度,并借助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中国割地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这场灾难不仅使早已存在的民族危机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想的孕育或萌发。正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国粹派提出了"古学复兴"等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梦想和主张,这些口号、梦想和主张涉及到民族复兴的主体、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民族复兴的途径等有关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孙中山、梁启超和国粹派并没有明确使用"民族复兴"一词,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结合结起来,从而清晰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涵义,这也是我们把他们提出的口号、梦想和主张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之萌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松 《中国名城》2023,(1):32-39
全面回顾近10年来国家、省和地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分析国家和地方保护法规的整体格局、基本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对国家建成遗产保护立法、保护传承机制完善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国家法律是实现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基本国策的制度保障,应当通过保护立法将“保护优先”落实到绿色发展、空间规划、资源管理、文化复兴和城市更新等环节;通过保护法制建设,促进建成遗产的积极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民生福祉改善;通过提升遗产保护管理的质量,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依法开展的公众参与程序,确保遗产保护实践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5.
文化,即文而化之、以文化人,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文明与开化。它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还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建设中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因此,该文对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丝绸之路策源于中国、绵延于世界,由陆地到海上,相继持续数千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民族、多区域共同参与的第一次世界一体化经贸大行动,也是全球众多族群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创造。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展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实践,充满深刻丰厚的人文精神。丝绸之路开创了“化干戈为玉帛”以经贸全球化来推动人类文明和平发展的新模式,以“和”为魂,以友好、尊重、平等、包容的心态展开区域、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丝绸之路有力推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与文明成果实现共有共享共融,有效提高了人类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中华民族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和平发展的丰富经验,“和为贵”“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系列思想理念得到推广与实践。古代丝绸之路为目前及未来人类文明的和平发展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各派、各界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有着不同形式,呈现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等重要形态。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分属进步、中立与保守三大阵营,他们对民国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考量,相应地其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也承载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国民党将中华民族复兴论"塑造成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霸权话语",形塑对现有政治秩序认同的政治意图鲜明,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调整,国社党最为热衷于使用"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背景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救国关怀的学人们,自觉地把民族复兴议题纳入到各学科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民族复兴学术话语,对提升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理性、科学性,对夯实该话语的学术根基并引领民国学者的学术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领域引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鸣,以《复兴月刊》为代表的民族复兴公共话语,带有公共话语的一般特点,如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民族复兴的三类话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议题相同,取向有别;目标同向,途径不相互交织,相对区隔。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在其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逐渐生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创造了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奇迹,还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格局,更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历史实践中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故事。因此,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现代性是一种常态。在定居广西百色市的自我调适过程中,瑶族完成了异乡变家乡的和谐转身,形成了和谐交融的文化图景。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色瑶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还存在民族精神急需振奋、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减退、传承人断层、民族文化流失等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在把准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厚植民族自信、自觉与自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综合推进相关工作,在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支柱的道路上谱写瑶族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连宇 《文化学刊》2023,(4):166-169
文化自信是对一个国家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未来本土文化发展的一种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是唯一没有间断传承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包括了音乐文化自信。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根基深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几千年来深厚的音乐文化渊源和历史底蕴,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