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期选取美联社关于中国人口普查的报道,以及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关于中国祭孔的报道进行点评,前者剖析了外媒在报道中如何试图揭示中国的现实、变化与发展趋势,后者探讨了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相似文献   

2.
历次“两会”报道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都努力在增强对外报道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不断开拓创新,每年上“两会”之前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两会”之后进行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3.
笔者参加了今年的“两会”报道以及此后一个月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后续报道,采写了多条中英文的对外报道稿件,得到了多家外国主流媒体的采用。由于“规划”的重心是经济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承担了主要对外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4.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谈到今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就不能不提去年的拉萨“3·14”事件,两起事件的报道存在诸多相似性,因此前一案例可以为后一案例在报道思路、议程设置、题目设计等方面提供很多借鉴。不过此次“7·5”事件的初期报道也存在种种“变数”,按“常规套路”进行报道的思路经常面临新问题的挑战,这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局着眼,及时调整议题设置,牢牢掌握话语权。从而达到积极影响海内外舆论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期以美联社《“换妻案”引发民众深层次讨论》和特稿《玉树震区一名小幸存者“赖床”逃过一劫》两篇文章为实例。前者分析了在对外报道中记者编辑如何处理“负面”报道,发挥“正面”功能,后者点评了外国通讯社如何采写突发事件特稿。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本期我们选取法新社在人大召开前一天播发的报道《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该文及外媒对我国“两会”普遍的关注点及报道方式,指出值得我们对外报道借鉴的写法。  相似文献   

8.
新疆“7·5”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境外媒体如何报道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做了不少研究和论述,这些研究和论述都集中在了传统的西方媒体如何报道“7·5”事件上。其实在新疆“7·5”事件中,还有一个国家的声音,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与新疆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土耳其,而土耳其的主流媒体关于“7·5”事件的报道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突发事件报道是当前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领域,不仅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很可能直接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同时,这类事件新闻性强,媒体和受众关注度高。在互联网技术陕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报道理念和手段暴露出了一些缺陷,我们需要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以便在坚持“内外有别”、“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等原则的基础上,取得更积极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掀起一场“金融风暴”。如何对外报道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外报道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报道这场金融危机的性质、演变及其应对时要把握好“度”,以避免出现对形势的误判。  相似文献   

11.
对外报道的“度”,是指对外报道的分寸感和适度感。每项对外报道,几乎都有“度”的问题。对外报道“度”的把握,就是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解析、反映新闻事实,以达到传播的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门艺术。对外报道把握“度”,我们应该遵循3个原则: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  相似文献   

12.
一、研究综述近年来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量不断攀升,国内众多学者对印度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知网上以“印度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200余篇研究文章,主题集中在“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媒体发展”和“中印关系”等方面,而聚焦印媒对中印双边外交事件报道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在推进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沟通起到把舵定向的重要作用,是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节点。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各种场合下已有过十余次会面,2018年4月武汉举行的中印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晤,更是开创了两国领导人交往的新模式。而印媒相关报道直接影响印度民众的对华情感乃至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围绕印度主流媒体对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报道开展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软压力和软实力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在从事一项课题研究“西方媒体中国专栏的中国观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选择欧美国家主要媒体网站的“中国专栏”或“亚太专栏”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其对中国报道的议题、报道标题、新闻框架、话语分析等。  相似文献   

14.
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不能光靠热情和宣教,还应讲究艺术。其中,注重报道的“有趣、有用、有益”三要素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在对外新闻报道中需要加以运用的方法。在国庆60周年的报道中,我对此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台的“两会”报道也与时俱进,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通过现场直播、口头报道、录音报道、新闻、专题、评论、专访以及多语种网站,图文声并茂的报道,及时准确生动地向广大海外受众传递有关两会的信息。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我们在选题策划和稿件采写方面是如何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和方法,探求“我们想说的”与“人家想听的”结合方式,以取得对外说明中国的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和2006年夏季,美中两国分别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和强台风“桑美”的袭击。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本国发生的自然灾难的报道是很不相同的。本文以自然灾害发生后1周时间内《人民日报》对“桑美”的报道和《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的报道为对比样本,通过对两家媒体报道内容构成、侧重点、新闻价值体现、对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新闻文化不同对媒体的报道影响;并基于此对国内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99年8月间,杭州的一些媒体纷纷报道说,在甘肃省敦煌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可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安西榆林窟。我当时目睹耳闻了这则“新闻”,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是什么“新发现”,我在1994年8月就曾与近百位国内外敦煌学家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现任院长)樊锦诗女士出入于这些洞窟!我本想写篇短文“以正视听”但转念又想,会不会是我的哪位学生听了我开设的“敦煌文化”课而胡乱报道的?应直接找一下报道者。结果问下来,与我的学生没有关系。由于中间  相似文献   

18.
《财经》杂志社的总编辑胡舒立曾在“中国外文局对外经济报道培训班”上作了一个关于“《财经》杂志与调查报道采写”的讲座,作为有着多年经济报道的记者,我惊异于她在分析经济报道问题时的单刀直入和清晰,而后期待着和她在本刊“与总编面对面”栏目里见面。在采访之前,多次听人说胡舒立工作起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语速极快,本以为她是个现代丛林中的女侠,但当笔者从镜头中望向她时,却发现她笑得是那么的柔,那么的美,访谈是从“大财经”出现的背景谈起的  相似文献   

19.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是2017年的重大政治报道任务,中国新闻社作为“世界华文媒体领军者”,在有关十九大的对外报道中,通过整合海外华媒的独特渠道资源,创建精准的议题设置,向海外准确输出“中国声音”,生动地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挤压外媒负面报道中国的空间,有效地抢占了海外舆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