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的海外记者站点数和驻外记者数量迅速增加。如何在全新的全球传播生态中,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解读中发出中国的声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内媒体的海外记者队伍的体制和机制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人员数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驻外记者的专业素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建  相似文献   

2.
中国媒体报道国际新闻的困境,不仅是记者层面的问题,也是生产常规、媒介环境维度的问题。提升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力要从微观层面提升从业者职业素养,通过思维转变与职业认同建构完成从驻外记者到全球记者的转型;从中观层面完善报道机制,优化国际报道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从从业者与机构制度两个维度探讨完善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问题。  相似文献   

3.
这是节选自《环球时报》驻外记者的一篇文章。该文列举了西方媒体在过去一年里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并分析了中国屡被误读的原因,发人深思。尽管西方对中国并不乏“正常的解读”,但这样的声音还是太小了。随着西方希望了解中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如何避免中国被误读”是对外传播人士需要积极应对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4.
驻外使领馆在国际传播、公共外交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各驻外使领馆举行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活动。本文基于外交部及中国驻外使领馆官网以及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分析了中国驻外使领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球公共外交活动,以期为未来节庆外交的互动模式和本土化创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文化出版传媒机构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而海外机构建设和业务拓展成效有赖于驻外人员作用的发挥。因此,驻外人员管理也日渐引起重视。与国内工作人员相比,驻外人员有如下特点:一是长期驻外人员虽然多为掌握当地语言的专业人才,或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经营管理人员,对驻在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我国国际传播力的生力军,驻外记者与西方传媒正面交锋,在全球舆论场中争夺话语权,这支队伍的力量强弱也折射出我国媒体在世界舆论格局中的强弱。因此,新时期我国驻外记者面临的挑战,同样也是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在这里,我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媒体融合的挑战直至上个世纪,对外传播工作主要是由传统主流媒体承担,这些媒体包括通讯社、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蓬勃发展,本世纪以计算机和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国内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每年春季的全国"两会"和五年一次的全国党代会因其对中国未来的导向性作用,不仅成为国内媒体报道的重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媒体的关注。而我国日益增强的驻外记者队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这些事件的报道,有效扩大我国媒体的话语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等国家级媒体都在向一流国际媒体的目标大踏步迈进,驻外机构的数量与规模得到迅速扩充,并在本土化运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得到逐步拓展。以新华社进驻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并租用该广场黄金位置广告屏为标志,中国国际媒体在当今  相似文献   

9.
与报道本国事件不同,驻外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面临比国内报道更多的挑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避免受外媒牵制,力争使国内读者对复杂的世界有一个清晰、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卫华 《对外大传播》2014,(2):16-16,18
正中国新闻机构派驻海外记者虽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要说扩张式的发展只是过去四年多的事情。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和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为其提供了坚强后盾,以及近年推出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使其成为现实。在美国这个国际媒体巨人云集的舞台,中国新闻媒体如何提高话语权,是我和很多驻外同行一直思考的题目。初步体会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1.
曾平 《对外大传播》2013,(4):30-31,47
如何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曾以驻外媒体记者身份在拉美的墨西哥工作两年,并参与对秘鲁、古巴等国的报道,回国以后继续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因此,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在拉美地区,大的媒体主要掌握在所在国利益集团手中,中国在当地的形象,基本上由西方媒体打造而成,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源头,本刊邀请专家学者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美国全球话语权策略对我国的启示以及驻外媒体如何争取国际新闻话语权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1周年纪念日。本文叙述了周恩来关心和扶持新华社驻外工作的点滴往事,表达了外宣人对周总理不尽的追忆和缅怀。  相似文献   

15.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环境治理目标。在国际舆论空间,中国驻外使领馆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构成了此方案国际传播的主要官方话语主体,各国媒体、各类环保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是主要社会话语主体,环境问题研究者、国际环保组织政策顾问和长期从事环保事业的个人是主要公众话语主体。根植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中国方案将是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参与话语权角力的重要支点,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应由官方、社会与公众三类话语主体形成合力,官方话语发挥引领功能,社会话语起到注解作用,公众话语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6.
李英丽 《职业圈》2011,(35):40-42
电视是当今中国覆盖范围最广、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现实生活中,电视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对受众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并对其他形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加强和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言论与观点     
《对外大传播》2008,(4):7-7
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3月23日发表题为《"藏独"势力谎言和野蛮不得人心》的声明说:在中国召开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西藏发生针对新闻单位、商店、银行甚至学校和医院的暴力活动。在国际上,"藏独"势力还采取各种暴力手段冲击中国驻外使领馆,鼓动抵制北京奥运会。由此可见,这些活动事先经过精心策划。"藏独"势力逆潮流而动,理所当然会激起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全球炎黄子孙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极大愤慨。  相似文献   

18.
全球传播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媒体环境,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全球传播对中国媒体提出的最新要求是什么?中国媒体如何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中调整发展战略?当下媒体的责任是什么?要向全球传播时代的媒体输送全能记者,新闻院校的变革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19.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这是在社会化媒体高度普及后发生的第一个举国关注的重大自然灾害。自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兴盛以来,其在社会舆论的形成、引爆和导向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舆论场。在这次地震中,官方微博及时发声使碎片信息更优化,多种媒体互动传播使民间救助信息快速流动。新媒体已经引发灾难性报道的传播生态发生变化,新华社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就利用微信平台实现了前方记者与后方领导及编辑部的高效联动,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了基于微信的"虚拟编辑部"。但社会化媒体传播也加大了谣言的甄别难度,报道中不乏媒体失范的现象,网民媒体素养的增强也引发了新闻伦理的讨论。因此,媒体要追问监督,政府则要理性引导应对新型舆论压力,使社会化媒体的积极一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对外传播网站,中国网近日新开通了招商引资频道,这对于各级招商部门、开发区以及中国各地企业无疑是一则值得庆贺的好消息。众所周知,招商引资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便是把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出去,其中媒介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等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自从“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出现和逐步完善,使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全新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