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后,上海紧扣世博主题,纵向联动、横向协作,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增强世博国际影响力,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初步构建了多元融合的"大外宣"格局。世博后,上海认真学习中央外宣工作指示精神,系统总结世博外宣经验,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着力加强和提升上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了巩固世博外宣成果,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影响力的既定目标。一、强化主动意识,变革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2.
外宣期刊要想达成令人满意的外宣效果,就要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并据之策划选题。策划选题要紧密结合外宣期刊自身特点,通过有的放矢.辩证取舍,在国际舆论阵地上发挥独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传播体系中,民心相通是传播与交流的基础,而民间外宣作为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对官方外宣起到必要且有益的补充。华侨华人在民间外宣工作中扮演着发声者、创作者、传播者、沟通者和分享者等重要角色。本文从国际传播视野和民间外交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民间外宣的实践路径,对民间外宣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进行了学理性分析和现实性考察,提出了海外华侨华人具备独特的传播中介优势,能够借助广泛的人脉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并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发挥着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要提升民间人文交流活动的创造活力、充分借力特殊的民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建构社交媒体舆论场,提升民间外宣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4.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又一次成功利用大型国际活动开展外宣的成功范例,给我们留下了又一笔丰厚的外宣遗产。在这组文章中,一直战斗在世博会外宣一线的上海市外宣办对世博会的外宣经验进行了初步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外宣干部队伍的建设,交流外宣品的制作经验,提高外宣品的制作水平,今年7月,北京市委外宣办举办了外宣干部培训班。北京市市属各区、县、局和主要涉外单位的外宣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邀请新华社国际问题专家芮英杰同志、中央外宣办田丹同志和王纪德同志作了报告。芮英杰同志在国际形势报告中就中美、  相似文献   

6.
积极影响国际舆沦,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是新时期外宣工作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其中,传播学所谓“意见领袖”的理论提示我们,在重大国际议题和重要国际事务中,形成一个能够发得出声音、为人听得进去的舆论引导群体,是外宣工作继续解放思想,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的重要环节,也可望成为新时期外宣工作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外宣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我们的一些企业虽然具备"走出去"工作成熟的案例和经验,却未能及时地善用外宣媒体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时常选取一些内宣意味很浓厚的素材。《对外传播》杂志经常会刊登外宣中的好案例、外宣战线采编人员的优秀经验,笔者以为,机关、企事业外宣工作者应多读《对外传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对外传播》不仅是采编人员的业务交流平台,而且在提升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人员对于外宣工作的认知方面更是"切实所需"。它是外宣工作的集萃、点睛,处处都紧贴外宣工作实践,引领外宣工作者最前沿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南京在做好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宣工作的同时,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着力挖掘、整合民间外宣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拓展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新载体,成功打造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等官民并举的外宣品牌项目,增强了外宣工作的力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加强地方外宣在国际传播中的参与,既是全媒体与全球传播发展使然,也有利于地方外宣发挥独特优势,更符合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地方外宣发挥本地区域特色,探索创新,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践行者。目前,地方外宣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面临最大压力,需要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国际视野、统筹整合资源、强化品牌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与传播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新闻报道工作有两方面任务,一个是内宣,一个是外宣,都重要,都必须做好。但有必要在我国新闻队伍中强调加强外宣意识和外宣工作的力度。国际问题的外宣包括两方面:正面介绍我们对国际问题的政策、主张和观点;进行国际舆论斗争。从对内来说,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要正确引导我们的人民了解外部世界,全面地认识世界,理解并拥护我们党和政府的外交政策,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得全国人民都能捍卫我们民族的利益,努力增强国际的交流和友谊。对外界而言,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不仅要在世界上发出中国的声音,而且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声音。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外面(主要是外国人、外国的决策者、政界、工商界、舆论界,当然也包括华人、华侨)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广西、视察柳州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外宣工作重要部署,柳州以工业特色为优势,着眼大国制造,以“名企外宣”为抓手,突破地市级国际传播瓶颈,积极打造能见度高的、“网红”色彩浓的“明星城市”,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多语种传播一直是我国外宣媒体区别于对内传播媒体的重要特征。以对象国的语言传播新闻,有助于突破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壁垒,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外宣媒体中的多语种新闻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多语种新闻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在,外宣媒体都各自建立了人数众多的多语种新闻人才团队,但是大量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主要工作仅是翻译稿件。而且,各外宣媒体重复劳动,翻译同一篇稿件并在各自的  相似文献   

13.
外宣是对外展示地方风土人情、宣传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很多省级卫视都开设了“国际频道”,让自己的节目在境外播出,各级地方电视台对外宣工作也是十分重视,不惜为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客观来说,每年各级地方电视台生产的大量外宣片,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扇五彩缤纷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09,(1):6-13
2008年12月16日,在即将迎来2009年新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王晨主任就改革开放30年来外宣事业的进步、2008年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2009年开展积极有效的外宣工作、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和改善外宣工作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王晨主任的答问有助于我们了解新一年外宣工作的规划和要求,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有效地向世界说明和展示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信息传播工程中的重点外宣媒体,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关于国际台"外圆内方"外宣策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本着遵循国际信息传播规律、注重传播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我市的对外宣传工作,按照“以提高通化知名度,振兴通化经济为宗旨;以制作外宣精品为手段;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为目的;以发展‘三资’企业为重点,国际、国内同步推进,全方位开展外宣工作”的总体思路,突出了对外经贸宣传,不断拓展外宣工作领域,为我市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我们借用《对外大传播》的“地方外宣”这一园地,与兄弟地区共同探讨和交流工作体会。一、勇于探索外宣工作的新思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外向型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外宣工作量明显加大,原有的工作思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外宣文本作为输出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之一,译者的外宣翻译好与坏更是维护国家尊严与地位的关键。因此,在外宣翻译活动时要注重话语的创新,译者既要做到翻译得准确又要做到翻译不会被误解或曲解。本文在翻译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首先介绍了外宣翻译在话语创新下具体应用研究,接着分析了中国外宣文本应该如何翻译才能加强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减少国际社会在外宣翻译这一层面下的误解,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不断提高。所以,翻译应该做到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良好结合,共同构建翻译与话语创新的新格局与新形势。  相似文献   

18.
有些同志认为,新闻外宣是新华社、外文局等中央新闻、外宣部门的事情,地方外宣在这方面无能为力,难出成效。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地方的新闻、外宣部门如果摆正了位置,选准了角度,在水平上加以提高,搞好对外的新闻宣传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认为,新闻对外宣传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有利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有利于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党的十五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和各地之间交流往来的日益频繁,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以及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外宣工作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外宣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马川 《对外大传播》2020,(10):32-3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习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对于外宣媒体来说,推进媒体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国际话语权、实现舆论引导,更具有推进传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日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将媒体融合的理念融入地方外宣工作,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推动地方外宣专刊升级转型,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外宣融合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