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2010年的国际传播,我们似乎可以通过六个关键性词语来观察中国国际传播从政策到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流动、复杂与不确定的时代背景重构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2022年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取用、研究维度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系统性和本土化特征。重振全球交往理念,促进跨文化对话,既标志着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式回归,亦是国际传播研究所取用的核心理论框架。作为经典议题的国家形象研究热度持续,人工智能、计算宣传等研究维度则拓新了国际传播研究的视域。实践中的国际传播体现出鲜明的共情性特征,包括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和视觉化等在内的共情策略融入国际传播格局。依托文化产业出海的国际传播实践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应重视基于多渠道的平台化生存转型。未来研究可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进一步提炼国际传播的本土化理论,以期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现实效能。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话语传播力与其经济、政治地位还不相称,对外传播的"量"很大,但"质"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意识形态的偏见、文化隔阂、技术水平等,但自身理念则是重要原因。理念决定着话语与实践,话语与实践是对理念的表述。要实现融入国际传播体系的目标,首先要明确如何融入的理念。在此背景下,2010年成立的央视国际视通开辟了新的国际传播样式,从视频发稿入手介入国际新闻市场竞争,传播中国  相似文献   

4.
刘扬 《对外大传播》2014,(12):12-14
正2014年,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外交往活动日益丰富,对外传播也更加活跃,配合并推动着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扩大同发展中大国合作、构建健康稳定大国关系等各项工作。但对外传播工作仍存在问题,我国国际话语权、传播力与国家经济实力间仍不匹配,在技术与技巧改善的同时,战略升级刻不容缓。本文从对外传播的最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升级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过去41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历史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整体模式,总结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向。整体说来,传统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中权威(authority)模式,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培养效果上,该模式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临时性和表层需求,但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今天也导致了中国国际传播结构性失语,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媒介技术引发的全域性、生态性、颠覆性变革,未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走向分散枢纽模式(hub),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科复合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从不同专业、学科赋能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赋能不同学科、专业,实现因校、因专业制宜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在专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语。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3-F0003
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经中央批准的从事对外传播和国际涉华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拥有专业研究人员70余人。中心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在全球传播战略设计与政策规划、国际舆情研判与受众调查、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2005)、“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2014)和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2010)。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9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协办的首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主旨为"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10余所国际传播机构的70余名学者和从业者参会。在一天的会期中,9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近60位代表在4个分论坛上共同回顾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成就与挑战,探索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同侪互励,致知力行,为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的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外语国际频道要按照国际传播规律进行节目设置,要改进播报语态和风格,让节目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继续得到中央高层的持续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能力稳步提升,亮点频现。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行业竞争态势的发展,媒体技术的革新,国际传播实践正处于新一轮变革的前夜。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1月12日,"国家传播创新峰会:传媒新生态与国际传播力"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团队在会上发布了《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6)》(国际传播蓝皮书)。同时,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企业与中国城市的国际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如何提高对外传播精确度,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一项重大研究课题。精准传播的有效途径离不开多元主体传播,同时也需要营销"品牌中国",增加受众认知新体验;依托传播区域,开展跨国实地调查研究;基于大众需求,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度;区别受众类型,提供精确对口的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12.
回顾和梳理2023年中国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热点,发现主要呈现多元议题导向、国际传播叙事多维转向、依托智能媒体多模态传播等三个层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2024年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持续加强国际传播效能建设,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故事;以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提升国际话语“议价空间”;把握关键事件节点,角力国际传播叙事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月12日下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代中国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与当代性。做好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成为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课题。当前,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亟待回答好国际传播的价值观是国家价值观还是社会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何以可能,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目的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一、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国际传播的价值观是国家价值观还是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在新时代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2023年,多地启动国际传播中心建设,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伐明显提速,且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面临地方媒体规模有限、文化壁垒仍存、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等挑战与阻碍。新征程上,面对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应树立全球视野,将打造战略型、创新型、联动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作为重点任务,加快媒体业态融合,整合资源力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地方智慧。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正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境况之中。2020年,一个又一个国际事件,加速推动了世界局势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使得整个国际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国际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2020年中国的对外传播同样也处于一个异常复杂、艰苦和被动的环境当中,前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的世界各方舆论的围追堵截,后有美国的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令中国的国际话语建构雪上加霜,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国际传播环境,给中国的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另一方面,挑战伴随着的往往也是机遇。2020年中国的对外传播,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在重重阻碍中披荆斩棘,找到了一条通路,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扭转和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所以,巩固好目前的对外传播成果,依托新媒体基础,采用全媒体理念,打造智慧对外传播体系,是2021年中国对外传播的首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外大传播》2014,(7):62-62
正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暨首部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6月2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国际传播蓝皮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年度专业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并汇聚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纂完成的。全书从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传播在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中已不仅是一般性的工具或中介,而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关系密切。它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国际传播显得越来越重要。从2017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作品质量来看,很显然这些作品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各大媒体纷纷据此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2009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中国五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创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当年即招收首批150名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复  相似文献   

20.
2010上海世博会有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以及中国31个省区市、港澳台参加展览,有关部门预汁总参观人次将达7000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组织而言,这都是一个极好的传播推介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