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高教学分制管理创新及运作办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学分制又称学分累积制,它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产生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行,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在实施学分制进程中,赋予了各自的特色,产生了不同的运作方式,但具体看来,学分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修学年限具有伸缩性。学分制实行的是有弹性的修学年限。在保证达到规定的各专业培养目标、标准所要求的基本学习年限基础上,在规定的修读年限的下限和上限期间,凡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即可毕业。第二,教学计划富有弹性。课程学…  相似文献   

2.
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首次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成为推进辽宁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辽宁省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跨校修读的优点以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善跨校修读学分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辽宁省教育厅积极实施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开展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从项目的实施方案、课程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方式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赴台研修,由于费用相对较低,语言相通,目标明确,学生在台学习和生活没有语言障碍,已成为大陆众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校际交流方式之一。但由于陆台两地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差异,学分兑换在操作层面上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大陆学校进一步放宽学生在台修读课程的范围与类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灵活实施学分兑换手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制定灵活、切实可行的学分兑换标准与管理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跨校修读学分是“互联网+”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高校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通过对数据库原理课程进行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教学模式向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将网络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平台、教师讲授及翻转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跃  杨易  许静  王永健 《文教资料》2009,(3):191-193
学校实行本科生弹性学制管理后,一部分学生因达不到学分修读要求而延长学年.调查显示,造成学生延长学年的主要原因有专业兴趣不足、学习困难、沉迷网络或游戏、生理心理疾病等;在个案咨询中发现,延长学年学生群体在心理行为上存在环境适应能力弱、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等问题,且普遍存在学习策略使用问题.高校应建立延长学年学生数据库、加强思想教育、做好学风建设、建立和规范延长学年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关心延长学年学生,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成为高校间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模式。辽宁省的跨校学分修读课程实践起步较早,已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教育有积极促进意义。本文以现有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资源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个案视角切入,系统分析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创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实践成果,对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传传媒速览     
《四川教育》2014,(7):2-2
近日,湖北省17所高校成立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致力于打造学生培养新模式.网络联盟高校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及面授或同步视频等方式免费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成绩合格计入相应学分,达到辅修专业相应学分要求,可申请辅修高校的本科辅修证书;完成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位课程和论文后,可申请修读高校本科双学位.同时,各高校教学资源还将向所有联盟内学校和相关中小学开放,互认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学分,完成联盟内辅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发放微课程证书.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辽宁省教育厅自2014年以来基于辽宁大学开放课程慕课平台和辽宁省精品资源课程鼓励省内高校推进跨校修读学分的实践,以推进师资、课程共享,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沈阳工业大学与沈阳理工大学共同承担了英国文学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实践探索,并在使用网络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了微课的应用,实现了精品资源课程的跨校应用。实践证明,跨校修读学分有助于促进建课与用课双方的课程建设水平,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选取公共定价理论中的二部定价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尝试构建新的学费定价的公式模型.可将学生培养成本按照一定比例作为固定费用收取,同时选取高校所处地区、高校层次类别、专业回报率等因素作为影响因子参与学费标准的衡量,将学分作为教育消费的量化手段,各校各专业自行确定每单位学分价格,根据某学年学生共修学分总数计算从量费用,从而实施差别收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浅析了高等学校同城跨校修读的优势,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集中城市的同城跨校修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始于2014年,其目的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文章以辽宁科技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合作项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对跨校修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路径,为后续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慕课教学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重要改革和创新,而且也是实现跨校修读学分改革的重要基础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本质因素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跨校修读学分工作为例,指出了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实施思路,共包含三个环节,即准备环节、实施过程环节以及验收考核环节.最后,分别对课程实施依据、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环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期为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的全面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4年9月课程建设方沈阳药科大学与使用方辽宁何氏医学院启动药物分析跨校修读学分项目,项目现已完成。本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跨校修读学分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将在高校 2 0 0 4级新生中试行一种新的收费方式 ,即按学分收取。学分收费的具体方法为 :学年收费标准乘以规定的修业年限除以达到毕业条件所规定的总学分得出学分收费标准 ;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公共课学分实行统一收费标准 ,专业课学分收费标准因学年收费标准不同而有所区别。按这种方式计算 ,学生早修完一门课程 ,就能节约部分费用。此外 ,辽宁省教育厅要求高校在折算学分收费标准时 ,要结合本校近年重修率或不及格率的实际 ,相应降低学费总额 ,以鼓励勤奋学生 ,体现公平原则辽宁高校新生试行按学生缴费@李曦…  相似文献   

17.
高校视窗     
上海14所高校可跨校兼修学位上海市14所高校的学生可报名到其中任何一所高校修读副(辅)修专业,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取得  相似文献   

18.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修读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以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取得学位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选择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利于因材施教.但完全学分制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施行,必将给现行学生管理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努力创新,学生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相似文献   

19.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修读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以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取得学位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选择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利于因材施教.但完全学分制在民族地区高校的施行,必将给现行学生管理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努力创新,学生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倡导下,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是增强传统课堂教学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之间密切联系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实施方案等方面阐述了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