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下人家》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教学时,是否每个自然段都要“品”,“笔者觉得没有必要。我们要善于抓住“领”,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一个能统领全文的话题,即“提住”课文最后一段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2.
《乡下人家》一文用恬淡清新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作者把镜头定格在一幅幅纯美、质朴的画面:瓜果错落、鲜花轮绽、竹影悠悠、鸡鸭成群、虫鸣声声……  相似文献   

3.
一、提纲挈领,迷人风景心自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沉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校园,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独特、迷人)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独特”,什么又是“迷人”呢?  相似文献   

4.
<正>《乡下人家》一文用恬淡清新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作者把镜头定格在一幅幅纯美、质朴的画面:瓜果错落、鲜花轮绽、竹影悠悠、鸡鸭成群、虫鸣声声……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很多教师往往依循着惯用的教学程序,就是"寻找美——欣赏美——赞颂美"来进行教学。"同学们,乡下人家的美,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这种独特、迷人的美呢?"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带来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1课。 【设计理念】课文作者紧扣“独特、迷人”,向我们展示了乡下人家所具有的独特景色。根据中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对故事内容感兴趣,而散文对于叫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诵读和品味为主。教学中首先抓住关键句,  相似文献   

6.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明白了课文紧紧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具体描绘了房前瓜藤攀檐、门前鲜花轮放、屋后竹影摇曳等一处处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正《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陈醉云先生用质朴恬淡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6幅乡村生活图景,分别为: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很多教师会通过视频、图片,带着学生去感知、领略、品味乡下人家那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但是否只要感悟就足够了呢?  相似文献   

8.
《乡下人家》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写景,最后一个自然段抒情,描绘了乡下独特、迷人的风景。细细阅读后,可以发现,前面6个自然段中,1、2两个自然段描写的都是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静态景物,如瓜架、花卉、竹林;  相似文献   

9.
师: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有缘相识在信江河畔,我给大家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课件出示“乡下人家图”)同学们。这份特殊的礼物美吗?伸出你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乡下人家)来上饶之前,我反复读了《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也许是读的遍数多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乡下人家》这篇文章变成了六幅美丽的图画。大家想知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0,(13):12-13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乡下人家》分别描绘了“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绿竹、林中鸡群、河中戏鸭”五幅具有农村特色的美丽画卷,真实体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是语用教学的优质材料。  相似文献   

12.
《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各写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相互之间在内容上以并列为主,难以进行合并归属。许多教师教学时便抓住课文结尾中总结性的话来演绎前面的内容,结果,要么平均用力,要么显得零乱。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课文第2自然段有与众不同之处,在这个自然段中,两个“还”的出现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兴冲冲地从快递站取回书,就迫不及待地拆阅。那一刻,感觉进入了静谧的森林,文字就仿佛流淌在林间的一条小溪。随着溪流缓缓前行,一路风光无限,一路俯拾丰盈。有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有让位不缺位的《母鸡》,有异国风情的《威尼斯小艇》,有心灵与文本对话的《桥》……几天读罢掩上卷,淡淡的清欢“悦”上心头,脑海里只浮现一行字:问“语”哪得清如许,去浮留华归“本真”。  相似文献   

15.
回顾教材“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是一个完整的主题教学单元,它体现了新课程“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理念。在本单元中主要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呈现的是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生活画卷:碧绿的藤蔓,应着时令开放的鲜花,和着春雨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的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树荫下的闲话家常,那纺织娘美妙的歌声……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如闻其声,好像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如见其人,似乎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享受着乡下人家乐趣。《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直指语文知识、方法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现以《乡下人家》一文教学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一、前后勾连,明确语文要素关键点《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这一语文要素?与之相关联的内容有哪些?  相似文献   

17.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意境清新。本文共采用了七种修辞手法,其中如下五种是常用的,并且适合学生掌握运用。在阅读教学中,须倍加注意。一、引用。开篇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一句众人皆知的俗语。这句引用的话,不仅赞美了桂林山水的秀丽迷人,而且说明了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中,对《回忆我的母亲》中第七自然段的“中心句”有争议:观点一,句(1)是中心句(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观点二,句(11)是中心句(《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4期“此句不是中心句”一文的作者认为);观点三,无中心句(部分同人认为)。笔者认为“观点一”对,句(1)是中心句。其理解如下。语段共有11句。句(1)是中心句。句(2)写“祖父”在家庭中身体力行、躬亲示范的勤恳劳作,句(3)写“祖母”在家庭中组织和分派工作,句(2)句(3)从祖父、祖母不同的身份、地位、作用来解说句(1),显示“勤劳的…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在议论文中,文章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是统领全篇的“纲”;语段中心句如果处于“本论”部分,则一般称为论证层次中的分论点,它是在中心论点统领下的“目”。分论点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从局部看,它是某一论证层次的论点;但从整体看,它只是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在这种情况下,语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句的关系,正是“目”和“纲”的从属关系。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一句“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