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经典包括Classics和Cannons两个维度,它首先是一个文化的观念,也是一个认知型和意识形态的观念,经典和经典化产生于反复阅读和不间断的接受实践中。在15321711年间,拉伯雷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充满争议的经典化过程,鲜明地呈现了文学场复杂的权力关系。1663年的豪华本、1711年的注释木以其早期的多次印刷版本是拉伯雷经典化的重要表征。在指责与批评之间,拉伯雷的小说同时赢得精英阶层和大众群体的关注,尤其是知识阶层的上层和贵族阶层态度分歧的热情关注。在最普遍的抗拒件阅读和接受实践中,拉伯雷一直占据着文学神殿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典性是指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内在质素,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经典化则关注使作品成为经典的外部因素,比如文化权力、意识形态、历史语境、受众、资本等。《城南旧事》的经典性突出体现在林海音以独特而鲜明的原创性书写了人类永恒共通的情感体验,具体体现在童年书写、成长主题、文化乡愁等方面。《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改编的成功。出版媒介、教材、文学史、文化需求等因素也助推其实现经典化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史如何书写和评价林海音是个有关作家形象认知、有关文学史写作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精英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又称为“经典文化”。它是中学语文课程建设长期赖以发展的内容基础和价值基础。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精英文化处于一种“赢弱”状态,课文的“泛经典化”、经典文本的“滞后态”、精英文化的“低关注度”等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寻找阅读经典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6.
如众所知,杜诗的经典化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杜诗学史上,严羽的意义在于,他不仅注重对杜诗个别作品的赏析,更从理论的高度准确地把握了杜诗的艺术特质;特别是他时时把杜甫和早在盛唐已成经典的李白放在一起等量齐观,从而确立了杜诗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关于艺术经典的广泛讨论,多是从艺术创作或受众接受的角度展开的。相对而言,从艺术样式的内在发展逻辑出发探讨艺术的经典化历程,仍未受到足够的关注。以文学体裁的认同与合法化现象为依据,可以认为:艺术样式的认同是艺术品经典化的必要前提,任何一部具体艺术作品经典地位的最终确立,都有赖于这一作品所归属的艺术样式的合法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经典的构成”与时代社会的变动及其现代性的逻辑息息相关,就选本编纂所涉及的八十年代文学经典化问题而言,其不仅表现在通常所谓的作品的经典化上,还表现在经典作家的确定、文学思潮的建构等几个方面。选本编纂不仅仅是在“选”“编”作品,其实也是遴选作家和构造思潮。特别是争鸣性作品选,就其所制造的经典而论,这是一些“开放式的经典”,其“经典性”正在于“相关性”属性的构造,以及因此而开创的话语敞开的空间,为各种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提供了多种可能,其“经典性”往往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很快消失。  相似文献   

9.
"经典化"问题是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经典化问题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是能够解释中国诸多文学现象的核心命题之一。经典应该是能够启迪人类心灵,关注时代精神,能够治愈时代精神痼疾的精神营养。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在历时上大致经历了"意识形态化、精英主义、大众化"三个阶段,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强势,在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经典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以及重生。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强化原有经典。简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高超的结构艺术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它开创了科学论文的崭新样式,其结构体系和表达方式具有统筹兼顾的科学安排和整体规划。其思想理论遵循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在结构系统上按"道法术"的不同层面进行安排。为了理顺各篇的基本理则,又根据以意为主、以理定形的原则进行部署,创造了六种基本的结构样式。这些结构形式简洁明快、丰富多彩,形成了均衡对称的整体格局,科学完美地反映了孙子的思维形式和理论内涵。在艺术布局上,孙子通过明确中心、突出重点的点题方式、过渡照应和名言警句的结构占位做到结构严谨、要言不烦。在科学定义、材料展示、节奏韵律和文字体量的把握上也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从而使其思想理论得到高度有序化的表达,成为东方兵学当之无愧的鼻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的性质和作用作了阐述,就二者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高雅艺术如何争取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环境设计韵律与学艺术、静态艺术的韵律关系分析,讨论在环境设计中运用学艺术和静态艺术的韵律来传达和创造环境艺术设计的韵律。  相似文献   

14.
动画是我国现代儿童喜爱的视觉艺术形式。动画不仅给儿童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快乐,同时也为学生的芙术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资源,动画与儿童关术的学习、发展发生了直接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儿童在芙术发展各阶段接受动画的特点、动画在儿童芙术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动画艺术与儿童芙术的教学渠道提供了教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是把创造社定位为"艺术派",其实这似有欠妥之处,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无不体现着为人生派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which the face-name mnemonic was applied to the task of associating 14 artists' names with two styles of their artwork, portraits and thematic paintings. Following study of the 28 items, mnemonic students outperformed “own best method” control students on both immediate and delayed matching tests. Further, mnemonic students maintained that advantage on a two-day delayed “transfer” test that requir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paintings by the same artists. In addition to replicating prior positive mnemonic artwork-learning findings, we found that thematic paintings are generally easier to associate with names than are portraits — likely because they are more distinctive, and because they provide a more “target-rich environment” for making mnemonic associations.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remembering artwork and other picture-word content mnemonically in educational and real-world contex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18.
凡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美术作品,能激发人们热爱生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凡疏离以“人”为本的,极度丑化人,狂怪病态,危害人们审美的,是不美的美术,是丑术。不美的美术严重损害了人类知识健康、审美健康,误导了人们的认识。美术美术,不搞真善美,尽搞假恶丑,那还叫什么美术?真善美当立,恶之花当败。时代呼唤表达真理、讲究道德伦理、弘扬时代精神的关术。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处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上。印象派在艺术观点上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则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给现代艺术以直接启示,使后来的绘画艺术在视觉与审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包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中国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既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艺术中绮丽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