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沂蒙老区的一种具体承载、展现和升华,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对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沂蒙精神提供了基本遵循。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论断,结合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现实基础,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紧跟共产党、热爱子弟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开辟沂蒙革命根据地65周年及庆祝建国55周年,2004年7月28日至30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济南军区政治部、山东省军区政治部、临沂市委联合新华社山东分社、大众日报社、山东省出版总社,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沂蒙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山东省、全国革命老区和临沂市的专家学者共200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继1991年、1997年、2002年三次沂蒙精神研讨会之后的第四次沂蒙精神理论研讨会。研讨会以沂蒙精神与全面建  相似文献   

3.
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秉承沂蒙优秀思想文化和革命传统。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革命老区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一经形成,即成为沂蒙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沂蒙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内在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推动临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沂蒙精神发端于沂蒙历史文化,形成于革命文化,发展于现代文化,是沂蒙灿烂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沂蒙精神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有着最本质、最具特色的科学内涵及其强大的精神支撑价值和精神动力价值。  相似文献   

5.
沂蒙精神是沂蒙经济、政治、文化的理性升华,需要以相对独立的学科为其理论载体。无论从沂蒙的历史和现实、还是从沂蒙的人格发展和精神弘扬方面看,沂蒙学的创立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由云南省语言学会和云南省高校语言教学研究会共同主办、楚雄师范学院承办的云南省语言学研究精英论坛·艺术语言专题研讨会于2005年8月9日至10日在楚雄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省各高校的14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艺术语言学的开创者、云南省语言学会会长、云南师范大学校长骆小所教授,云南省语言学会副秘书长罗骥教授,楚雄师范学院院长李明,党委副书记李云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曹晓宏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体学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王兴中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并作了报告;另外,一批活跃在艺术语言研究前沿、拥有一定研究…  相似文献   

7.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党领导下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文化创造,其价值意义有着不同的时代展现。要切实发挥沂蒙精神对当今人民群众实践精神支撑作用,就必须对其内涵进行适时地转换、创新与发展。其践行和弘扬亦要选择适合时代要求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沂蒙人民在实践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乎人的哲学,新时代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的主体是人,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识群众在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认识沂蒙精神,对沂蒙精神的内涵进行解读,探求弘扬和践行沂蒙精神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精神是中国梦的精神旗帜,作为诞生在著名革命老区——沂蒙革命老区的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中国精神在齐鲁热土沂蒙大地的具体体现,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在内涵层面相互贯通,在实践层面同根共生,在文化层面血脉互融,在价值层面角色共鸣。作为中国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形象德育是建立在形象认可与情感共鸣基础上的价值观认同,将沂蒙精神蕴含的德育内涵进行形象建构,以直观的德育形象开展德育工作,将极大地改观当下德育课堂单向授课的现状。沂蒙精神德育形象具有革命性、丰富性、真实性和时代性特点,以这些形象为原型进行沂蒙精神德育内涵的形象建构,通过艺术化的德育形象,以喜闻乐见的载体与形式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产生影响,使其在视觉形象的审美过程中完成德育内涵的价值传递。  相似文献   

11.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沂蒙精神作为非常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临沂大学把沂蒙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课程,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与生成基础,对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刻认识到,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山东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沂蒙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是沂蒙精神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不仅要引领人民群众继续"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更重要的是引领党员干部继续"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党政军民共同弘扬"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沂蒙精神,才能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沂蒙,以革命老区闻名。这个地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为革命、为新中国奉献生命的英雄人物,最终孕育出崇高的沂蒙精神,继续哺育后代,成为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沂蒙精神又被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被激发出新的生命,并成为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必备的目标,成为学校实践课程的重点之一。试从沂蒙精神内涵入手,希望通过剖析沂蒙精神的培养方法,让学生成为具有沂蒙精神的时代好少年。  相似文献   

1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践行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实践为沂蒙人民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沂蒙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共产党员和人民军队所彰显的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激发了沂蒙人民的抗争精神,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群同心、军民联合闯出了一番新天地,提升了沂蒙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坚定了跟党走的政治立场,为沂蒙精神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回顾百年来沂蒙地区的发展历程,每次阶段性成绩的取得都是党群同心、协力拼搏的结果,沂蒙人民传承和弘扬这两种革命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爱国心、感恩心、事业心,推进了沂蒙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沂蒙精神是特色鲜明的红色资源,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育人价值。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具有共同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全国性与地域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独特性与丰富性相统一等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加强党的伟大精神教育、彰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强化价值引领教育、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改革创新教育等方面。要通过讲好沂蒙故事、结合当代实践、创新传播方式、融入思政课教学等途径发挥好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的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运用党的优良作风凝聚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7.
沂蒙精神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既具有人民性,更具有鲜明的党性,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党群关系建设的实践结晶。山东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党群关系建设的具体表现。当前,弘扬沂蒙精神,其核心要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强党群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启示我们,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都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价值。近年来,临沂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把沂蒙精神融入办学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学科平台建设、融入社会服务、融入高等教育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作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以沂蒙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以沂蒙精神凝聚群众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沂蒙精神培育青年学生,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铁道兵精神和沂蒙精神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传承这两种革命精神不仅要深刻地意识到二者蕴含的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深厚的军民情谊,同时还应看到二者在形成缘由、创立主体以及精神内蕴层面存在的不同。深刻理解铁道兵精神和沂蒙精神之间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和高度把握二者的内涵。新时代应大力挖掘和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寻求二者的契合点,推动铁道兵精神与沂蒙精神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临沂大学将本地优质的红色资源——沂蒙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育工作的全程,充分发掘沂蒙精神这一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在推动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价值与功能,积极探索和建构将二者紧密相连的有效机制,为高校因地制宜地传承与弘扬中国革命精神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