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研究者以《传习录》为中心,能从社会变迁、理想的社会模式、社会伦理规范、社会管理等方面评述王阳明的社会思想。王阳明主张用合适的政治制度和"仁"的社会伦理规范,通过"致良知"来解决社会矛盾,追求没有等级的理想社会模式;主张通过"儒法结合,阳儒阴法"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通过"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诗教乐教的道德教育,追求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人格,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美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周如川 《文教资料》2014,(15):129-130
王阳明一生致力于讲学,广收门徒,力行教育治国,希望利用教育来变革人心,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在教育生涯中,他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育、学习及处理师生关系的经验。本文以《传习录》为主,从这三方面分析阳明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铭 《教育文化论坛》2019,(1):33-38,136
《传习录》以语录及信函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主张与治学理念。体察《传习录》中"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其具有自然法上的普遍意义,并且接通了正义、理性、自由、公平等重要价值观念。王阳明"以儒为主,兼通释、道"的哲学体验,突破了传统儒家法思想的一般认知,阐发了人本主义与思想解放的先声,并以"本心"得失作为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的正义性基础,在中西自然法思想辨析中具有重要的法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人须在事上磨"是《传习录》生活德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事上磨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炼心中的先天良知,这一育德方法可以有效地纠正品德培养中知行脱节的问题。事上磨炼作为"致良知"的重要方面,让"致良知"德育方法可以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之中。事上磨炼强调生活实践对当下生活德育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人之心体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着眼点与发用处,并消解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产生的内外区隔,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特征。而以本心之发明、施用论证儒家人伦道德于人内在根本倾向、终极生存可能上的本然与必然,势必关涉心体性质的辨析与揭示。一方面,心超越一切固化立场,具有“无善无恶”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心因能主动生发现实伦理行为,并于本体层面赋予此世生命以实在性,而能回转佛道二教的虚无主义倾向,实现儒家“必有事焉”的生存指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论述表明,虚与实是对心体无纤毫私欲遮蔽、廓然大公的本然状态的不同阐发。而只有同时认清心体的虚与实并超越固化的是非判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伦理自觉并体察生命本具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下部分研究生道德教育状况参差不齐、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思想追求个体修身养性,其致良知事上练和知行合一精髓思想,对于处于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的研究生来说具有重要启示.研究生应当认真领会王阳明致良知德育思想的传统文化价值,从德育层面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传承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商雅琼 《时代教育》2009,(11):38-38,41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所谓知,既指知识之知,又指道德之知;所谓行,既指一般意义上的行动,又指道德行为和践履。由于儒家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故儒家学者谈知行问题,在主要的意义上,是关于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是道德修养的问题。王阳明作为儒学发展在宋明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也是落在道德修养的问题之上的.  相似文献   

11.
李慧霞 《文教资料》2009,(33):127-128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出现,对以往教育理论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心性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致良知”教育论。这一理论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现代教育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从树立良知准则、重视意念用功、强调行实事三个方面来阐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论。  相似文献   

12.
袁青 《文教资料》2010,(2):100-101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集中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主要包括:良知的基本内涵——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具有即体即用、整体性、知善知恶三个特点:恢复良知本体要依靠“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作圣之功;心之本体——良知本身不动,但心落实到现实中的“照心”和“妄心”则有动静之分——“照心非动.妄心动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成功人士成千上万。但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就是王阳明。他“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皆居绝顶”,罕见具有“真三不朽”的头衔。王阳明对自己的成功学作了一些归纳,这就是认清发展的大趋势,即天理天道;“心即理”,高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伟大的创造能力,确立广大民众开放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心存高远,责善改过,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5000年,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来172年的中国史,佐证了王阳明的成功学,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和中华民族的成功学。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以其“心学”思想为哲学基础,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先圣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其“致良知”的哲学思想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悟与提升出以“知行合一”为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德教为先,重视受教育者思想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和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倡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这对于后世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扬  张婷婷 《海外英语》2022,(22):65-66+69
框架语义学关注个体经验、知识背景与认知背景对语义的建构,对于典籍翻译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该文以《传习录》心学框架的文化元素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如何通过框架操作来构建并强化目标语读者对心学框架的认知,以期从认知层面上为中国哲学典籍的外译与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王阳明是最优秀、最高明的人生导师,善于在具体事上进行最恰切的指导,"在事上磨";积极用世,以正气影响学生;指导为官弟子,要互相"警发砥砺",防止"潜移默夺";指导失官弟子,良知之体"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指导子侄、诸弟要谦恭笃诚,以道为心。王阳明指导学人,因材施教,因人成就,最终均可达到致其良知,以成就人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探析王阳明“致良知”的教育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本文首先论述了“致良知”的教育原则思想,其次重点论述了“致良知”的教育原则及其对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包含着“致良知”的德育宗旨,协调统一的德育理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阳明德育思想中,“立志”是德育的根本,“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原则,启发式教育是德育须遵循的规律,情理交融、寓教于乐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