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明治时代,随着天皇制绝对主义政权的逐步确立,日本社会各阶层围绕着权利再分配的宪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启蒙期”培养起来的思想家们的宣传鼓动下,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渗入社会各阶层,最终酿成一场规模巨大的自由民权运动。在运动中提出许多带有民主色彩的制宪原则,力图创造出一个与绝对主义政权异质的崭新国家形态。但是,由于运动领导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弱点,最终都回归到支持天皇制政权建立这一出发点上。  相似文献   

2.
近代日本的政党政治崩溃后,举国一致内阁在强化行政自立的同时,标榜公平选举以疏通民意,但缺乏承载和实现民意的政治主体。基于对自由主义政党政治的反动与否定,近卫文麿发起大政翼赞运动并成立大政翼赞会,但在议会及社会舆论中,大政翼赞会受到违宪批判。东条英机内阁成立翼赞政治会,承载起了大政翼赞会的政治性并解除其"违宪嫌疑",也实质性地抽空了议会的机能。大政翼赞体制包括国体伦理道德和宪法规则,在万民翼赞的同时,必须维持议会的"立宪面目",但最终伦理道德凌驾于宪法规则、国民生活泛政治化的结果是宪法上的规则失范,议会最终沦为强化天皇权威的通道,天皇成为所有权威的权威。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体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认为国体即政权的阶级性质,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国体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归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体思想蕴含了新民主主义国体实现的途径设计(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实现的主体(人民)、实现的领导者(工人阶级)等内容,具有过渡性、变化与不变的统一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宪法的发展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一种释宪主义的发展观,主张采用微观的、渐进的宪法解释模式来弥补宪法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但是,从对宪法的实质意义上的分类以及对中国宪法的现实定位来看,现行宪法还不具有进行宪法解释的充足条件,因而单纯的宪法解释的发展进路对于中国的宪政建设来说可能意义甚微。  相似文献   

5.
政体与国体     
新课标教材“必修1”涉及不少政治学概念,学生往往不太明白。“政体”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参考辞典及大学教材,对“政体”、“国体”及其相互关系作一简单介绍。政体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1)最高国家权力属于一个人掌握的为君主制;属于集体掌握的为共和制。(2)采用世袭方法产生终身制国家元首的政体为君主制:采用选举方法产生限任制国家元首的政体为共和制。(3)行政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并对立法机关负责的政体为内阁制;立法机关同行政机关实行不相容原则,政府官员不能兼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是一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檄文,揭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作者提出六点论据驳斥把梁氏此文看成“劝袁世凯缓称帝的宣言”之说。民国初年,梁为了给立宪派建立一个生存于民国的理论,特提出“国体政体不相蒙”、“只问政体不问国体”,反对变更“国体”之说。此说虽不科学,却顺应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制的潮流,为进步党人发动护国战争奠定了理论基础。梁在此文中提出的君主偶像一经打翻即不可复立的理论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起源于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以及1791年的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它是基于西方民主与人权观念基础上的一项重要权利。这项重要权利在日本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曲折历程。这一艰难历程表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国家的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思想和新制度来临之际,旧的文化必然极力抵制。从而产生两种文化的斗争。虽然传统势力异常强大,如果新制度获得有效的实施,新文化仍有可能逐步取代旧文化。新闻自由最终获得了日本社会大众和部分统治层的接受与认同。并为明治宪法与和平宪法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完成军事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学习西方军事教育,即模仿西方国家建立专门的军事人才培养机构——军校,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军事教育体系。近代日本陆军学校在明治时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教育特点。此后日本陆军学校教育在大正、昭和时期虽然教育形式、人员构成等方面有所调整,但整体上未能突破明治时期所确立的形制和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从革命者的视角来认识宪法,宪法被理解为斗争宪法、阶级宪法、政治宪法、宣言宪法。革命宪法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张扬民主、人权、法治的当今中国的现实显然是不相符合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理论上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相应地,我国宪法也应从观念上完成自身的革命,从革命宪法转变为执政宪法。与传统的革命宪法不同,执政宪法是妥协宪法、经济宪法、人权宪法、规范宪法。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教育政策方面制定了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学制》在日本高等教育初创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保证高校生源质量;其次,构建第一所国立大学框架;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倾向实科教育。《学制》在明治维新期间为日本高等教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无论从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方式解释宪法的社会基础和活动空间亦即其面临的现实动力和压力方面,还是解释的运作方式和实际表现亦即其个案和附带性质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宪法司法解释得以规范和奏效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在我国几个效力不同、功能各异和相对独立的宪法解释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宪法解释体制中符合司法的特性及其依附的政治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天皇制政权不是建立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均势之上,而是通过明治维新逐步消灭了德川幕府为首的封建领主,逐步取代了贵族特权;地主阶级的作用也不象西欧封建贵族对王权的作用;维新全过程中其领导者从总体上看目标始终如一,不存在“背弃革命”的前后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而是一以贯之以革命改造为根本特征的全面质变;明治维新有民族主义的很大成分,但其主要动力和内容是国内的变革,形式上主要也非对外民族战争,并非只为适应外部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观念不仅与民族文化反省密切相连,更直接影响着该国民的自我定位及前瞻未来的方向与行动力。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世界历史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以“万国史为世界史”;二是“以欧洲史为世界史”;三是通过“东洋史的构建”,赋予世界历史观念新的内涵。在前两个阶段中,日本人侧重民族文化反省及进取精神;后一阶段则表明日本企图在亚洲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为自己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明治前期,日本思想家在吸收西方国家学说的基础上,对国家政府职能、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作了深入探索和近代性阐释。他们谴责了传统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不合理关系,论证了政府与人民应有的正常关系,重新解释了人民对国家和政府的权利和义务,提出政府职能在于保护人民最大利益、协调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协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提出了非传统的近代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明治前期,在西方议会政治思潮影响下,日本社会兴起了近代化的议会主义思潮。思想家们从各种不同视角论证了在日本设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政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极力强调尽快在日本建立议会的迫切性。由此,引起了在日本设立议会是否紧迫的论争。通过论争,不仅使近代化议会政治思想观念深入民心,而且促使统治集团定下了召开议会的具体时间表。  相似文献   

17.
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具体化而得以保障.但当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抵触时及当宪法权利没有被具体化而公权力作出的具体行为侵害公民基本权利时,就需要通过宪法救济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我国现有的宪法救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明治初年,福泽谕吉、津田真道、西周等启蒙思想家认为儒学不仅是落后于时代的虚学,而且也是一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明治启蒙思想家由痛恨儒学发展到轻视中国。在他们的笔下,清末的中国人被描绘成一个保守、排外、性格残忍的民族,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蔑视中国的风气。但是,福泽谕吉独具慧眼,对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加以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即由于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都集于皇帝一身,所以人们头脑僵化,缺乏社会改革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1925年宪草是北洋军阀最后炮制的未及颁行的一部宪法文件,是段祺瑞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又与地方妥协的结果.由于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这部宪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大军阀、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也蕴含了一定的现代宪政的精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