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话问题的探讨是对话哲学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的"对话",教育对话的内涵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由于缺乏对对话的本体论诠释,使得理论和实践对于"教育对话是什么"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束。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理解和对话的问题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克服了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束缚,它从理解入手阐明了人与语言、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等问题,强调理解的历史性、主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解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们理解历史对个人的教育、理解教育与个体关系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给我们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理解和对话的问题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克服了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束缚,它从理解入手阐明了人与语言、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等问题,强调理解的历史性、主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解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们理解历史对个人的教育、理解教育与个体关系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给我们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数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数学对话"深层意涵的觉察和反省,使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数学对话具有对话主体化、意义多元性和本质无止尽性的独特性格.真正的理解是一种接近诠释循环的对话历程,在视域融合的激荡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认识的意义与视域内容.在现今的知识社会背景下,深层反省"数学对话"背后的解释学立场,旨在以开放、包容的实践智慧来促成学生扎根于社会和文化的知识理念.数学对话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达成多重"视域融合"的理解性事件,视域融合应该成为检验数学对话有效性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对话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对话教学,具有民主性、创生性、共享性等特征,对促进教学主体双方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对话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对话教学,具有民主性、创生性、共享性等特征,对促进教学主体双方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对话语境下文本解读活动中的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读者与作者实现尽可能多的视野融合,以及在历史文本中还原作者的体验等,使语言和理解行为获得了新的意义生长点,多元视野下历史主体的"不在场"与文本"在场"的融合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9.
杨捷  杨玲 《中学教育》2010,(12):8-12
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观试图突破传统二元对立和双主体悖论的格局,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和对话为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便于深入剖析师生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哲学解释学教育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笛卡尔认识论把理解当作心理和智力过程,哲学解释学理解观认为理解是人类存在本身的基本规定,二者的分野是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得以推论的依据。哲学解释学教育学涉及教育目的、教育对话、权威-反思-解放、学习和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等范畴。哲学解释学的“居间”精神对讨论如何为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定住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师管理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是理解与对话。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师管理走向主要包括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由科层取向走向专业取向、由主客对立走向主体间性、由标准化走向个性化、由制度约束走向人关怀、由精确走向模糊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哲学解释学是当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从哲学解释学出发,当前德育评价的困境表现为以下三点:既定行为规范背后不被承认的合理前见、强制符合标准背后被规训的视域、以及固定操作程序背后对语言的忽视。通过回溯我国现代德育评价的历史,我们发现,走出德育评价的困境需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构建一种融合型德育评价。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型德育评价的评价标准要能容纳个人表达;评价过程要在创造精神基础上走向交往;评价方法要回归开放的对话情境。  相似文献   

13.
彭红科 《教师》2011,(14):5-6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野探讨了理解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活动,并从四个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实现人对人的理解、扎根生活世界、生成道德智慧、尊重价值多元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伽达默尔解释学是一种关于哲学和文化批判的理论,旨在探讨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文化作品和文化现象。其现实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化作品和现象,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化和社会的本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价值观和信仰,并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哲学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学说,与德育具有适切性。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成果反观当前高校德育现实,高校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生活”的缺席、“对话”的缺席及“人”的缺席。高校德育要破解困境,其走向应体现为在尊重前见中倡导关注生活世界的德育内容、在重视语言中倡导回归对话的德育方法、在视域融合中倡导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野探讨了理解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活动,并从四个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实现人对人的理解、扎根生活世界、生成道德智慧、尊重价值多元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谓之的当代解释学是哲学解释学和批判解释学。当代解释学是反科学主义的产物,科学主义的系列范畴自然也在其反对中,如科学世界、支配、科层、霸权等。以此为观照,教育情境应具有三个特征:兼顾师生生活世界、充满信任、团结和主体间一致。  相似文献   

18.
具有传统认识论思维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不具有可对话性,结果造成课堂师生交流的IRE模式。若从解释学的视域看,学生的异向交往话语则具有可对话性。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共同的可通约的基础,而在于理解,具有问题优先性、持续循环性、游戏性等特征,其价值在于追求教育的创新性、提升师生的精神自由以及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理念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解释学哲学的关于“理解”的教育主张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哲学学派林立,有关"理解"的认识观点纷呈、百家争鸣。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尔、贝蒂、赫希等关于"理解"有各自的思想认识。受哲学中有关理解认识的影响,教育界提出了理解中的意义是生成的、非移植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主体理解方式、程度是多样性的,理解是带有个人建构性等主张的。关注哲学思想发展动态,应用哲学思想对教育问题做哲学思考,是提升教育学术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沿着治学之道前进,应注意做到"教育"与"哲学"的融合,而且基于哲学高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教育中的"理解"问题,并不是直接给教育实践提供理解的技艺,而是提供指引教育实践前行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