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王蒙先生曾提出“作家学者化”的问题。后来又有人提出“学者作家化”。再后来又有人说,不管怎么“化”,作家还应该是作家,学者还应该是学者,双方在相互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各自保持各自的特色,如果互换角色,那是避长扬短。  相似文献   

2.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以之文异状。然性有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在《体性》篇中,“体”就指风格,“性”指作家的创作个性,“体性”是一个“因内而附外”的统一体,然而“性”并不是因为先天的原因而成为固定的程式,还可以通过后天的“所习”来改变。全篇的中心就是通过“人性气”的有“殊”从而导致“为文之异状”来论述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刘勰在继承前人的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总结创  相似文献   

3.
张进 《学习之友》2010,(7):50-50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4.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被文本的人文价值所捆绑,无法正确判断课文的语用价值并有效实施,从而导致课文语用功能的丧失。笔者试图从这一角度,设计《水》(苏教版五下)的教学,以抛砖引玉。一、课文“语用”价值的人文遮蔽《水》原题《饿水》,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作品。面对这样的作品,有人读到了“乐”,有人读出了“苦”,有人体会到了“珍贵”,有人感受到了“爱心”,也有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的<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写此文时已经67岁.有人说:读汪曾祺的作品,就像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平静地听年迈的祖父在絮絮叨叨记忆中的那些陈年往事;也有人说:汪曾祺的作品"初读似水,再读似酒".  相似文献   

6.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抵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有人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出所谓‘大唐盛世’的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就结构说,有人认为诗的后半部全是思妇之词;有人认为中间穿插有游子之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这首杰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奥秘呢?  相似文献   

7.
顾琴 《语文天地》2012,(12):27-28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笔疏朗清淡,诙谐幽默,寥寥几件事就勾勒出一位别具个性的教授形象。有人说: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酒是需要细品才能体味出其芳醇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孙莹  康静涵 《小学语文》2008,(12):29-32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相似文献   

9.
陈平原 《成才之路》2009,(12):92-92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文学”如何“教育”》。提及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对于许多从小做着作家梦,经由无数“考场征战”方才进入北大念书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当头一棒。可这话。西南联大时期,曾任中文系主任的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如何理解这句很让人丧气的“名言”。我的解读是:作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或许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  相似文献   

10.
师:同学们,作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特别有意思,真可谓与众不同。(板书课题)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长文读短,就是把一篇长课文读成一句话或一个词。你行吗?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读好课文,先要排除文中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11.
纪念(一)     
由作家写作文,这“是作家作文”栏目闪亮登场的缘由。约请老作家金敬迈先生写今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纪念”,本是一种假设。因为盛名之下的作家写砸了高考作文,已有先例,怕被取笑,多以充分的理由婉拒,何况是老迈。编者心中没底,但还是大胆提出来了,想不到他听后当即应承。老迈一口气工作六小时,写了三篇以《纪念》为题的作文,纪念的分别是《南京条约》“、南京大屠杀”和“一个街头小瘪三”。每篇都符合作文要求,都在800字以上,而且一篇比一篇长。限于篇幅,这里选登他的前两篇。另加上他孙子写的一篇作文,亦合高考作文题意,成为本次“高考作文你写我写大家写”的一件趣事,也是读者悦读的一次意外收获。  相似文献   

12.
《井上靖随笔全集》(1),煌煌巨著,十大卷,精编收录了日本已故著名作家井上靖,近四十年来所撰有代表性的随笔730篇,连同每卷末作家新撰《后记》,共740篇。每卷并附有《井上靖随笔全集·月报》,是关于该卷有代表性的评介文章及索引。 “随笔”即简短的议论性散文,这是井上先生以日本假名,标外来语“ESSay”撰写的西方最早的随笔,是1580年,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以“ESSay”称呼自己所写简短而有文采的论述性短文,才有了随笔这“称谓”的。但虽称谓相同,各国的“随笔”,仍以固有的规律和特色,在衍变、发展。我国五四时期,受英国作家兰姆(1775——1834)影  相似文献   

13.
苦茶     
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苦涩的滋味便渗入心脾。很少有人能读懂鲁迅人生的这部小说。他笔下的人物渗透着他人生的苦涩:一个文学家的苦,一个思想家的苦,一个革命家的苦。一篇《狂人日记》,激起文学界层层波澜。以笔下一个狂人的口吻道出了中国数千年的悲哀:这是一个压抑人性、扭曲人性的  相似文献   

14.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15.
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到底上了几堂课?这是被人们忽略的问题。有人轻而易举地下结论:上了一堂课;有人据文中“习字课上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这句话和上下文意思推断:韩麦尔先生上了语法、习字、拼音、历史四堂课。 我们认为,韩麦尔先生最  相似文献   

16.
纪念     
由作家写作文,这是“作家作文”栏目闪亮登场的缘由。约请老作家金敬迈先生写今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纪念”,本是一种假设。因为盛名之下的作家写砸了高考作文,已有先例,怕被取笑,多以充分的理由婉拒,何况是老迈。编者心中没底,但还是大胆提出来了,想不到他听后当即应承。老迈一口气工作六小时,写了三篇以婉渤为题的作文,纪念的分别是《南京条约》、“南京大屠杀”和“一个街头小瘪三”。每篇都符合作文要求,都在800字以上,而且一篇比一篇长。限于篇幅,这里选登他的前两篇。另加上他孙子写的一篇作文,亦合高考作文题意,成为本次“高考作文你写我写大家写”的一件趣事,也是读者悦读的一次意外收获。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文学史,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中使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特别是在他创作后期,几乎每发表一篇文章都要换一个笔名。有人说这是个人“嗜好”,也有人说是当时社会的文人习惯使然。但我们只要留心看一下《鲁迅全集》就会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如此频繁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20.
一、要实践语文课的人文性,首先应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习语文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还要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真情深理;要用美好的语言规范学生,用真挚的情感熏陶学生,用深刻的哲思启发学生。《<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的心灵独白,文中有深刻的思想,深广的忧愤和伟大的孤独,“冰冷”的文字后面却是“火热”的爱国忧民之心;雨果是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是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葬词》所表达的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对另一位作家朋友的辞世所怀有的悲痛、崇拜、赞美。这些情感都是人间美好的情感。学习这两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