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敏 《阳光搜索》2005,(2):48-48
逝者如斯,大学生活已三年有半。数之大学生活之种种欢喜遗憾,言之不尽。乃列出大学生活之十大选修与必修,供广大学弟学妹为鉴为戒。  相似文献   

2.
大学课堂教学亟需改革,这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大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需要,更是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挑战。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变革大学课堂教学生活。大学课堂教学生活包括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师生日常生活、社会现实生活、教学专业生活。大学课堂生活具有对象性、时代性、专业性三个特点。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的主要策略包括: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重建课堂生活之"地基",通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来丰富大学课堂生活之内容,把握专业生活世界这一课堂的核心重建大学课堂专业生活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大学之大:何以为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永忠 《教育科学》2005,21(5):53-55
构成大学的元素不外乎人、物质和文化。因此大学之大就是以人之大、物之大和文化之大为大。具体而言,大学之大以人之大为大,就是以大师、学生和校长之大为大;大学之大以物之大为大,就是以图书馆和实验室之大为大;大学之大以文化之大为大,就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景观文化之大为大。  相似文献   

4.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是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1941年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精辟地指出:“今人言教者,动称通与专之二原则。故一则曰大学生应有通识,又应有专识,再则曰大学卒业之人应为一通才,亦应为一专家,故在大学期间之准备,应为通专并重。此论固甚,然有不尽妥者,亦有未易行者”。“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  相似文献   

5.
大学的危机其实质是大学理念的危机,在确定了大学理念前提性反思的基点——知识(高深学问)——之后,探索和解析大学理念的本质成为必须。文章首先界定了大学理念和知识存在状态的内涵,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学理念本质的揭示,即知识存在状态本真的揭示。其次通过生活世界理论的视角解析了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指出知识存在之根源是生活世界。再次讨论了知识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出国家和社会是知识存在之系统。这也就决定了大学的理念只能以生活世界为基,而国家和社会系统则赋予了大学目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常常会使大学新生产生思想矛盾冲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地通过这一特殊阶段,尽快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略论计划体制下大学制度的"保护-束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计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制度实施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意外后果”,是大学与其教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保护一束缚”机制。大学制度既给教职员工提供了相对丰富的物质性与社会性资源,同时又极大地限制了他们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与机会,由此形成了一种封闭、狭隘的社会生活场所和大学教职员工程式化、模式化的生活方式及依附性人格,最终导致高等教育创造性活力的日渐枯竭。今天,市场化进程以及与之伴生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更显出大学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里贾纳大学为个案,介绍了加拿大大学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提出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兽,大学管理的职责在于营造适合这种大学之道拓展的氛围,而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大学成为大学。  相似文献   

9.
田鹏 《教育》2009,(1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直以来,大学被人们尊为象牙塔,曾让多少莘莘学子为之奋斗。然而,曾几何时,许多大学生越来越迷茫,不禁发出"我为什么上大学"的疑问,而逃课,也成了一种大学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推进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富裕,是复兴民族大任之需、实现美好生活之基、全面发展时代新人之要。目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着与时代要求、社会期待不相适应的状况,一些大学生存在崇尚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的物化倾向,淡漠情感交流导致精神境界矮化等问题。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全面发展理念,精准对接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拥有富足、充盈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所以为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层面争学术层面.“物质之大”是大学生存的基础,“学术之大”是大学发展的灵魂,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成为大学之大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幻,在梦里有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在我的梦之园里、大学生活是主景,是梦之园的最美。 梦之周里,我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还可以自己支配生活费:不再有老爸老妈的唠叨,也不用整天忙着考试,被分数压迫;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漫步,捕捉灵感……反正我的大学梦是很美好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重庆陶研文史》2006,(3):30-30
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四日,生活教育社、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全体同仁,谨以清香一柱,鲜花一束,鲜果数事,致祭于生活教育社理事长,育才学校校长,社会大学校长陶行知先生之灵:  相似文献   

14.
大学自诞生起就有其发展的内部规律,大学人在遵循其内部规律的前提下,顺其发展,并加之以时代之精神,民族之文明,学者之性格,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理念。中国现代大学发轫于北京大学,而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大学。就在于蔡元培先生之大学理念。在大众化背景下,蔡先生之大学理念对中国一流大学的长远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乃大师之大也!”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关键在于:必须为有利于大师的脱颖而出以及发挥其独创性的带头作用,创造和提供宽松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沃土;必须四海为量,千载为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引为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之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专业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这些教育包括大学生活教育、专业学习教育以及就业意识教育等,为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对大学学术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可概述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大学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培养“健全之人格”的大学生。蔡元培大学理念给当前大学的学术管理以启示:学术管理是大学内部管理的核心;在学术管理活动中必须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力运行机制;必须确立教师在大学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时代精神。大学理念的创新是大学制度变革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恪守大学本来之精神,发扬大学创新之传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变革大学理念,从而促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能傍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培育大学精神,需要提炼与弘扬校训,建设优良的校风,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和资源,使之渗透到大学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9.
终于跨过高考的门槛,很多同学即将走进大学的殿堂。大学是一个充满了魅力和挑战的地方,大学的生活也会是丰富而新奇的。大学之"大",在于其自由宽容之氛围和独立创新之精神。而初入大学者对其所表现出的诸多不适应,多为一个从较为封闭的环境来到一个相对开放环境中的人对这两点的不适应。无论从何种角度,从中学到大学,都可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的名义问题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大大影响了人们封《大学》一篇的内容的正确把握。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文中“大学之道”一句解释,认为将“大学”一词解释为“学问之大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