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创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这一载体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令人难以忘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止具有推动文学作品情节发展、丰满文学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的作用,同时这些人物形象所包含的社会性、时代性、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内涵等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和思考意义。因此,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不止具有审美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本文通过从描写手法,事件发展和全文立意这三个方面,提出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深入人心。这些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底层人民倍受压迫的不幸生活和封建思想对人们的荼毒,又充分体现出人物的现实性、复杂性和批判性;既是"哀其不幸"的一份同情和伤心,又是"怒其不争"的一种愤怒与无奈;既有讽刺绝望,也有抨击批判;既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映射,也饱含了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无限渴望。这也正是鲁迅文学作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影响深远的原因所在。其文学作品创作往往将焦点放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身上,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将国人的特性一一展现出来,这些人物形象兼具普遍性和独特性,既体现了鲁迅先生高深的艺术造诣,又凝聚了深刻的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通过作者创造的形象来实现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现实生活画面的中心。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人物和人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只有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才有助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文学鉴赏中也有句经典的话,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多解性,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而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主要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相似文献   

7.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人们送他一个“马一角”的外号。原来他绘画笔法别致,独辟蹊径。他画山不画全山,常画山的一角;画水也不画全水,只画水的一涯。他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仅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个渔翁独坐船头垂钓。  相似文献   

8.
正夸张本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物、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本文中的夸张是指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强化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文学是人学,少不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因而,夸张的艺术手法深得作者的青睐。诗歌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一种普遍现象,夸张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9.
蒙太奇(Montage)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意为装配、安装。在现代电影中,蒙太奇指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的衔接组合。我国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认为。所谓“蒙太奇”,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精选的名篇。其中许多篇目,特别是诗词和散文中,在艺术构思上都呈现出联想的美妙。存在于这些诗文中的瑰丽、奇伟、丰富的联想,突出地表明它的深化作品的思想,创造幽邃意境的功用。联想,是艺术构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又是最能体现我国文学优良传统的一种表达手段。作  相似文献   

11.
色彩是画家情感流露的记号,也是画家赖以表露心声的语言。而色彩感,正如马克思所说,“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在感受色彩时会产生某种联想,赋予色彩以特定的内涵,从而产生美感。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世界,红彤彤的旭日,初春嫩绿的小草,湛蓝的大海,飘逸高远的白云……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更使作家面对这一切时,不由得生发绵绵不绝的遐思,从而妙笔生花,色彩绚丽。因此,我们在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时,文学作品中的色…  相似文献   

12.
张拉庆  李春梅 《现代语文》2006,(11):124-124
色彩是画家情感流露的记号,也是画家用以表露心声的语言。而色彩感,正如马克思所说得那样:“乃是—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在感受色彩的时候,会产生某种联想,赋予色彩以特定的内涵,从而产生美感。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世界,红彤彤的旭日,初春嫩绿的白云,湛蓝的大海,飘逸高远的白云……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的美,更使作家面对这一切时,不由得生发出绵绵不绝的遐思,从而妙笔生花,色彩绚丽。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涉及饮食场面及各种饮食习惯、制度的比比皆是,不了解饮食文化也确实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有这么一个细节: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将过去才醒过来,而他的母亲不久后也因过分欢喜,“痰迷心窍,昏绝于地”,“归天去了”。范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中的歌曲主要用于引出描写对象,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烘托人物形象,或推动情节发展,或表达中心思想。“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提桶,坐地乘凉。”这是《智取生辰纲》中的一个情节。在酷热难耐的天气下,押解生辰纲的杨志一行正在黄泥冈松林里休憩,突然听到了一个汉子的歌声。这歌声引出了白日鼠白胜,他一上黄泥冈,一场智取生辰纲的闹剧就正式开演。这首歌的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力写…  相似文献   

15.
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并与时代精神相应和。因此,鉴赏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提高小说阅读鉴赏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大致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是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有效途径。联想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一因事物形成的相似而产生联想如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由漫天的大雪联想到春日雪白的梨花,严寒的苦景顿时变得春意盎然;又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由翻滚的浪花联想到冬天的雪花,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往往是富于变化的 ,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殊性来 ,其目的是使语言更加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学习和掌握这些特殊性 ,对于我们学习语言 ,学好语文 ,提高写作能力 ,将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特殊性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例。贬己褒人例贬己褒人 ,就是借贬低自己来褒扬别人。这种写法不大常见。最有指导意义的是司马迁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品中为了写魏公子信陵君的谦恭下士 ,作者在写魏公子与侯嬴的交往时 ,极力铺陈侯生的倨傲之态 :当魏公子“虚左”“自迎”时 ,侯生竟是“摄敝衣冠 ,直上载公子上座 ,不让” ;…  相似文献   

18.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常常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故事集中而紧凑。有的文章甚至出现两条线索,使故事的内容显得丰富而又清晰。这种双线结构一般有下面三种组合方式。一、先分后合在文章的前一部分里,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围绕甲线索叙述一个故事,再围绕乙线索叙述另一个故事,两个故事单向发展,平行并列。在文章的后一部分里,再将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两线合一,难以分开。例如《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先以牛  相似文献   

19.
有人这样评价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从人物关系到情节安排,都有很多巧合之处,具有较强的偶然性,但有一个结果是必然的:夏洛克最终诉讼失败,并彻底破产。偶然性让作品有了引人入胜的场面,出人意料的情节,奇趣横生,波兰漫溢,使人获得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20.
眼下,90后中学生文章中已经很难发现具有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了。不少学生认为,典型化人物一定是英俊潇洒、侠肝义腰、顶天立地的英雄。殊不知,那些骨瘦如柴、短小精悍、委琐颓唐甚至祸国殃民之人也可成为典型形象。一言以蔽之,无论是铁骨铮铮、特立独行的豪杰.还是贪生怕死、断了脊梁的瘪三,只要有血有肉,有棱有角,有情有欲,不管是黄蓉,还是梅超风,都能塑造成典型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