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晚年在《法律篇》中明确提出和建构了“法律序言”,认为为了法律更好地适用和发挥效力,应当对于立法的目的、本旨和适用情况予以详尽的说明,从而彰显法律的说理与强制的权威。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法律创制过程中的说理工作,明确法律的立法意图、目的以及适用的情形,从而促进每一个公民敬畏法律、认可法律、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2.
房产权本来没有"大"、"小"之分,"小产权"也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它的涵义没有一个规范的解释。"小产权房"存在着多种法律风险,"小产权房"的产生折射出很多深层次问题,"小产权房"合法化将会产生严重的结果。因此,应立即叫停"小产权房"建设,同时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法律和政策两个角度认真研究对待、解决和规范"小产权房"问题。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关系方面,则有不同的分析进路和视角。从根本上分析如何形成中西方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差异而言,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但是,本文则试图从另个新的分析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原因.即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来反思中西法律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本源性的阐释。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入分析.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则具有重要原因。通过对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就会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是如何形成以及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已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具备了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常识,但仍在情与理、德与法相交融的问题上存在着困惑,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德法素质。  相似文献   

5.
对于什么是法律的权威以及如何构建法律的权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我们主要是从法律实践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能得到它的绝大多数人民的自愿遵守和维持,它就具有权威。要做到这一点,法律必须首先取得人民的认可、信赖和尊重。法律权威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法律在实践中争取民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贯穿立法、执法和司法。该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肯定,否则法律权威难以建立。然而,该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具到,所以只是侧重讨论了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立法权的合法性问题,法律内容的合法性问题,法律执行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法律孤儿"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是,我国对"法律孤儿"的社会救助状况却不容乐观,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在"法律孤儿"的社会救助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介入"法律孤儿"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有效介入将有助于重构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重建"法律孤儿"回归社会的信心、增强"法律孤儿"救助的实际效果。社会工作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有效地介入"法律孤儿"的社会救助,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的"法律孤儿"问题,帮助"法律孤儿"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是"法律中的文化",在法观念的视野中,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地认知和把握中西法律现象的异同及其深层结构的差异,汲取精华与营养,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外来法律文化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是“法律中的文化”,在法观念的视野中,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地认知和把握中西法律现象的异同及其深层结构的差异,汲取精华与营养,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外来法律文化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需要完善包括《刑事诉讼法》在内的法律、法规。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必须要对《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修改才能为全国人大批准该《公约》提供条件。修改《刑事诉讼法》要解决司法权与行政权混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等主要问题。具体要解决"审、判分离"、"沉默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问题,适当认可刑事和解制度,严格限制诉辩交易,树立法律权威,使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这本书编得很有学术价值,其汇集了法、德、日、中、美、英等数国优秀学者对清代早期至清末数百年法律的研究,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讨了清代立法、法律的运作及民族法律制度。尤其是魏丕信的研究视角独特、资料考证细致翔实;寺田浩明的研究,对律例作用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与综合把握,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因结合美、日学者的相关争论而大大加深。  相似文献   

11.
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本文则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法学学者21世纪以来在法学期刊以"中国"为关键词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在新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特色,虽然在方法上依然将西方法学理论作为分析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论依据,但固有的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弱化,突出表现在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法治"原则的西方局限性,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视角分析与论证"法治"等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中西之间的法律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12.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其法律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精义,"仁者爱人"、"德主刑辅"、"刑罚中"、"无诉"等主张无不体现着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今天,在我们国家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力倡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孔子法律思想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恰好可以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3.
在王海打假系列案件中,法院在解释"消费者"涵义的时候使用了不同的法律解释方法,这导致判决结果的完全相反。前期多胜诉与后期多败诉之间,社会背景与舆论的压力的差异应是原因之一,这种差异与法院在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影响。法律解释方法作为一种理性工具,受到人们观念和价值倾向的控制,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解释方法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则一般是与使用解释方法的人头脑中的观念和价值倾向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当法律文化研究者试图将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与比较法律制度研究相勾连时,不可避免会遇到如下两个认识论上的问题:如何对法律文化中的观念要素进行比较?根据准的标准来对不同的法律文化进行比较?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法律文化中的观念要素进行客观探究,并且对具有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其他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进行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法律执行的状况距离“有法必依”还相去甚远。探究“有法必依”现实缺憾之主要原因在于:缺失了社会认同的法律文化根基;司法权的弱势及法律的权威没有形成;法律规则本身存在先天缺陷;执法和司法等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法律作用的削弱。在这诸多原因中,法律规则的后果缺失是其重要一端。据此,在制定规则的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权利本位观念,在制定规则的技术上健全法律后果,从根本上增强法律规则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邢驰鸿 《英语辅导》2008,(2):129-131
从比较法律文化与法律翻译的关系进行研究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视野。本文从法律文化的概念及分类入手,着重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功能对应物"与法律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中西法律文化的"重叠对应"、"零对应"和"间接对应"对法律翻译的影响,最后呼吁更多人加入这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州民国日报》"法律问答"栏真实地记录了底层民众对与其利益攸关的问题所发出的声音,这些问题涉及婚姻、继承、商业等方面的纠纷。通过"法律问答"这种新颖的方式,不但民众的诉求得到某种程度的表达,而且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就接受了细致的"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在小说《河柳图》中,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主人公程锦蓝的人生轨迹。作为传统女性,"男尊女卑"思想和"男权主义"严重地影响着她;"依附人格"和"贞节观"在她的身上沿袭;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也是导致她丧失自我的重要因素。程锦蓝的情感、婚姻悲剧是男权意识的悲剧,是传统婚姻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家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对两者的关系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学流派。西方的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法学派在这方面持有相反的意见:而我国传统采取的是“德主刑辅”的态度,法律几乎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西法律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有差异又有暗合,并且逐步向统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见死不救"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道德问题,法律不介入调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惊醒人们从法律的角度去深思: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见死不救"能否立法惩治?法律和道德有联系也有区别,法律无法强制人们行善,但法律可以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见死不救,法律有所不为也有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