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象学"意向性"理论通过对意识主客体共生互现关系的强调,为理解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文本与读者一方面在自身实现中呈现对方;另一方面共同呈现出作品既丰富又有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一般论说性文章不同,文学作品语言的模糊性、意象的隐喻性、意义的潜在性和混然性,必然导致理解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开放性。事实上,每一部真正有意味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韵味无穷"的,这种"韵味无穷",不仅指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而且指人们对它的感悟和理解是不可穷尽的。  相似文献   

3.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以读者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源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强调读者在阅读之前的先在理解,"第二文本"理论更加关注文本的多义性,两个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能动的参与阅读,并且,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5.
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对象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原因、艺术价值进行综合的分析,发现文本分析对文学作品的性质、形式都有一定的探究促进作用。文本分析以文字欣赏作为出发点,结合文学思潮对作品中心进行探究,然而文本探究与文学史探究、文学评论有有所不同,它是对文学作品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方法,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学活动、解读方法、意义生成三个角度对语文教学的文学作品意义进行反思,提出应拓宽作品意义探寻的视野,从形象入手,多角度、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认为意义建构在理解的过程中,探索文本的意义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意义世界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上曾出现了三种有影响的解读理论和解读实践:以作者的创作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以文本自身的语言为理解文学意义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症候阅读”策略对英文文学作品阅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读者在阅读英文作品时,应追索文本中显露出来的“症候”,发掘出原文深处的“总问题”,达到真正理解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阅读文学作品时 ,学生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 ,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精髓。解题答案要么以偏概全、丢漏要点 ;要么缺乏根据、牵强附会。要想解决阅读解题的困难 ,必须抓好一个根本 ,即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把握就是指对文学作品要前后统观、整体感知作品的主旨、内容及结构 ,加深对作品具体问题的理解 ,从而达到全面地正确地回答所设问题。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十分注重整体内容设计 ,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只有整体把握、整体认知 ,头脑中对文学作品有整体印象 ,解决具体问题才不…  相似文献   

11.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12.
阐释学视域下考察文学翻译的误读现象,业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通过我们对阐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的考察发现,翻译者对文本的文化误读多是源于翻译者的前见意识,但这种融合传统及自我认知的前见意识,并不曾遮蔽翻译者对文本的理性阐释。翻译者只有实现自我与文本的文化认同,才能够正确转化文本语义为本土语言,不过,这一前提是在前见意识里建构起从个别到整体循环往复的理性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本含义扣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阐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文艺“反修”,一方面以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为标准,对苏联当代文学与文论进行批判,同时又重拾苏联斯大林时代的某些传统文论观点,作为批判的理论武器,从而形成对苏联文论的“逆反一错位式”接受。当年翻译出版的《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作家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的发展》、《勃列日涅夫集团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言论汇编》,以及国内高校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就体现了这种对苏联文论的接受特点。梳理这段历史经验,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正确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认清中国文论存在的问题及错误根源。  相似文献   

15.
以AntConc语料库索引软件为研究工具,选择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的时态、从句、词语和对话四个方面进行半定量的分析,以此来研究和分析该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以达到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入挖掘文章的隐含意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充闾的智性散文有着鲜明的互文性。他善于把多个文本材料集用于一篇文章中,使其互相指涉,互相贡献意义,形成多元共生的关系,使散文的意义在文本的延展过程中不断生成,合力实现共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三仙姑是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赵树理通过对三仙姑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大家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领略赵树理作品的艺术特色及伟大意义,同时也能透视其“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  相似文献   

18.
“文本延伸”是以文本作为媒介,把文本解读的触角伸出文本以外,向更大的空间延伸;是从与作者本意相离或相近却又能观照文本的不同角度对作品引申发挥,使文本进射出超越自身意义的光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文本延伸”能更好地提高初中生语言能力、朗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概念明确的基础上,针对“文本延伸”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巧妙延伸,活化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色彩入手,选取《野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三种色彩——青色、红色、白色,并把它们看做鲁迅世界的本体性颜色,进而对鲁迅的生命哲学以及生命体悟来进行重新的认识,以期还原一个更具丰富性的文学巨子,借以重新解读文本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卡勒将文学理论定义为对“常识”的批评,即对语言、言语、文本、意义、创造和经验等方面惯常性判断的质疑和颠覆.可以说,卡勒的后现代理论观指向了解构,在他看来,理论是反常识的,是具有跨学科性、推测性、批判性、自反性特征的理论建构,这无疑使传统的理论观转向了后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