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是抗战时期规模庞大、影响广泛的回民组织。自1938年至1948年十年间,有很多实例显示出该组织对河南回民利益的维护,但也有其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正反两方面的得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之后,乡村教育思想兴起,乡村师范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母机"发展起来。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积极发展乡村师范教育,经历了初创探索、改革发展和衰落三个时期。对江苏省的乡村师范教育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取得成效的一面,也应看到这种成效是小范围和局部的,其社会影响并不是非常显著,并没有达到改造整个乡村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皖北匪患多发,从当时多种报刊上我们发现,皖北匪患多发与民国时期不断的战乱、腐败失职的官僚体系、奢靡的社会风气、微妙的兵匪关系以及皖北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剽悍的民风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匪患问题不仅成为皖北地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办的《教育杂志》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也刊载了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成为洞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一个窗口。根据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的文章数量、主题等,可以发现《教育杂志》中社会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且形成了一个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同时,其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平民教育、识字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兼办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理论、战时的社会教育、国外社会教育理论和概况等方面。《教育杂志》刊载社会教育研究文章,推动了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本土探索,传播了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我国的社会教育研究群体。在借鉴民国时期《教育杂志》对现代教育研究本土探索的基础上,社会教育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注重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建设社会教育学学科;立足本土的社会教育实践,推动外来社会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强调教育期刊与社会教育研究协同,助力于社会教育研究的发展;培育社会教育研究群体,集中推动社会教育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来自教会内部与外部的师资需求压力是导致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师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培养信教的中国教师以实现教会教育“更彻底的中国化,更有效的教育化,更切实的基督化”乃至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的目标则是基督教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实践、教育研究与学用结合,重视中学、西学与宗教教育,是基督教师范教育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随着对外教育交流的推进及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中国相继启动与美国、德国、印度、法国等国的研究生交换项目,双方互派研究生,开辟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中外研究生互换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参与规模扩大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以及政策机制规范化。民国时期中外研究生交换,探索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推进了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自创办起就关注和研究儿童,不仅培养了大批儿童福利人才,为学校周边儿童提供了具体服务,而且通过社会服务实践和创新性的区位儿童福利个案研究,提出了"儿童身心发展是天赋权利""儿童问题的本质是儿童社会问题""改善儿童环境推动儿童福利"等观点。这些对近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儿童本位意识的建构和儿童教养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当前解决儿童问题也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着悠久的修学旅行传统。受当时日本及欧洲国家学生修学旅行的影响,民国时期师范生开展了内容丰富、范围域广的修学旅行活动。师范生修学旅行活动得以广泛开展,受益于相关制度的支持和经费政策的保障。民国时期六所高师开展了以参观考察国内外教育及实业发展状况和自然风光、文化史迹等为主的修学旅行活动。师范生的修学旅行活动兼具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双重特性,活动目的兼顾参观学习与社会调查,活动空间广涉国内外多场域,活动保障源于经费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多方支持。师范生在参与修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构建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人题捐碑刻文献是地方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内容涉及桥路修建、庙宇修建、祠堂修建及学校修建等四种类型.碑刻文献生动地揭示了海外华人与地方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罗国辉 《天中学刊》2006,21(6):40-44
乞丐问题是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民国时期,乞丐问题并未因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倒台而减轻,相反更加严重,而上海又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以上海为例,来分析民国时期乞丐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对当今社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校社会课程设置的起步阶段。以民国政府历次颁布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折射民国时期社会科教育的嬗变历程。社会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反差、在“移植的”基础上带有“本土化”倾向、最初是社会变革的成果而最终归宿于政府的政治理念,为当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在前期自治的训练、五四运动的催生、自治思潮的传播以及民主制度的构建等因素推动下,学生逐渐获得参与大学管理权。学生自治会的成立是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重要体现和组织保障。以学生自治会为考察中心,民国时期学生参与大学管理大致经历了自由化、制度化、战时化和进步化4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教育性与政治性双重变奏、自治与他治相互博弈、民主性与民族性相互交织、反思与革新协同并进的发展特征。深入探究民国时期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缘起、实践与特征,对凸显民国时期学生人的形象和主体身份形成的脉络、丰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管理史研究以及推进当代学生组织高质量参与大学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12至1937年,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于乡村社会且相互博弈.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强势进场,政府通过制定奖进、改良、改造乃至直接取缔的政策,压缩私塾在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乡村私塾遭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办理成效不彰,出现乡村学龄儿童进入小学校就学的占比较低,师生人数普遍过少,常有学生缺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乡村小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乡村私塾反获乡民优选.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分别作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代表,交织与博弈于乡村地区,反映出这一时期乡村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5.
苏新华  张晓辉 《文教资料》2008,32(12):81-84
人力车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虽然对城市的交通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却极其艰苦,他们的悲惨命运是民国急剧变化时代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兼之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圩田垦发和近代水利荒疏的影响,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频发水灾。政府和民间社会成立各种机构和组织,采取工赈、农赈、急赈等多种举措来救治灾害,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但整体的抗救效果并不彰显。  相似文献   

17.
检查制度是保障印花税税收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印花税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的作用。在民国时期,检查制度不仅保障了印花税的实施,而且也确保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进一步分析有关印花税检查制度法律规定的特点及实施的效果,可以对现代印花税改革以启示。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云南县级地方基层司法出现全面转型。云南基层司法转型由于受到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人才等因素影响,体现出显著的变通、过渡特征。县行政长官兼理司法,设立过渡司法机关——司法公署、司法处等成为民国时期云南基层司法机构设置上的基本特点。民国时期云南基层司法在案件分类上引入民事、刑事、人事及非讼等,专业司法人才在基层司法中的出现,让云南基层司法出现现代化。民国时期云南基层司法在转型上由法律人才和财政经费不足、传统胥吏幕友存在、诉讼陋规杂费繁多、行政长官兼理司法等原因,让基层司法无法有效建立并运行。民国时期云南基层司法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既有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现象,也有全国基层司法转型中常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岳红廷 《成人教育》2015,(12):38-40
乡村小学教师作为近代乡村社会的特殊知识精英群体,在乡村社会改造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势下,被赋予了参与乡村社会重建的使命.他们通过推进乡村成人教育的形式参与到乡村社会重建活动中来,这不仅推动了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更为近代乡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项建英 《高教探索》2006,14(5):79-82
民国时期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其学术性突显,具体表现为:浓郁的学术传统为教育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术人才的培养、雄厚的师资为学术发展拓展了研究领域、教育刊物和教育社团等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学术研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近代教育学科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