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位两脚分开,与肩的宽度差不多,重心由左脚移到右脚,如图“逆U字型”。这个动作很多选手做不好,其中原因之一是膝关节弯曲度不够。  相似文献   

2.
正如蔡振华所言:“在最高水平的较量中,每名超一流选手均有着体现自身打法特长的看家套路,它能将运动员自身的潜能释放至极限,它的出现令人振奋,气壮,势不可挡,是最佳竞技状态的集中表现,一旦发挥必胜无疑,同时也是所有选手刻意追求的目标。”此论述真是一语中的!如马文革侧身撇拉斜线大角后,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07,(10):88-89
横板反手台内挑打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由于在击球时球拍容易挡住来球,因此一旦无法准确判断来球的落点和旋转,极有可能造成失误。在反手挑打台内球时,一定要降低身体重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判断来球的位置。击球时要通过手腕转动来摩擦和控制回球弧线。反手位的台内进攻使全方位进攻成为可能,对进攻型打法的选手来说,全方位进攻拓宽了自己得分的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直板快攻(包括弧圈,以下简称为快弧)技术的打法,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朝着技术全面、特长突出的方向发展。只是依靠正手单面攻、拉、冲,是不能适应现代乒乓球比赛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激烈的实战对局中.由于气氛紧张.动作易变形.所以在发球和控制过程中,半出台球出现的比例极大。因此,抢冲半出台球无论在正手体系还是在接发球体系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谁的能力强.上手多.威胁大,谁就有可能取得胜利。而王励勤正是个中高手.他的正手抢拉不失时机.无孔不入.给对手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与刘国梁相比,马林开始练习反手反面技术要稍晚一些,也正因为是后来者,才有在前人基础上再发展的可能。这主要体现在,马林的反手反面拉在旋转性质上又多了一个侧旋,并且在运用的时机上融入了直板单面拉所特有的技术组合。本期刊登的这组连续图片,是马林发球后第三板用反手反面上手的技术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励勤今天看上去似乎风光无限,“万人敌”,但实际上他的成长道路是比较坎坷的。当年我接手带他的时候,他在17岁就已经是全国亚军了,可是又磨练了好几年,到19岁才冒出头,5局3胜赢了萨姆索诺夫,而且让对方两局不过10(21分制),但他拿世界单打冠军又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了。他真正出道,是夺得了悉尼奥运会双打冠军、大阪世乒赛单打冠军。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04,(11):0-21
这次全国锦标赛得到了国家队从上到下的一致重视,我们所有教练和队员都奔赴无锡。作为教练。我们在全国锦标赛期间一是密切关注主力队员的状态和发挥。二是观察年轻球员的表现和技战术水平。作为规格仅次于全运会的国内比赛,全国锦标赛是各省市球队向国家队输送球员的机会。同时各省市球员为自己的家乡效力也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回报。总的来说,我感觉国家队队员在这次全国锦标赛中发挥得还算不错。只是个别主力球员由于奥运会后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几站公开赛。没有进行系统训练和身体恢复,在场上显得比较疲劳,心态比较急躁。  相似文献   

9.
王励勤的成功,正如本文作者所说,“是中国乒乓球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方方面面、从上到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既离不开蔡振华以总教练身份进行的宏观把握,也饱含现任主教练刘国梁和主管教练施之皓的心血。”可以说。王励勤从启蒙到晋阶再到精雕细刻,几大阶段构成了一项系统工程,从他身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种乒乓球打法设计与完善的脉络,尤其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横板选手,能以实力型打法高踞世界之巅,对所有练习乒乓球的中国人(包括直板)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一这次,我们先请李晓东教练来发表他的心得和反思,在王励勤刚入选国家一队时,李指导就开始主管他,前后长达六年之久,而这段时间,正是王励勤打法成型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0.
王励勤的技术风格应该是凶狠,快速加实力——能上手的上手,防御中能转攻,相持中我先发力,千方百计地利用自身的凶,快去杀伤对方,在相持中掌握主动权,对任何打法都不落下风,应该说,在同类打法中,他速度的比重要高于弧圈,即使到不了盖亨那么快也得跟他差不多。  相似文献   

11.
相比于正手而言,反手拉球在动作上更显固定一些。因为它的动作幅度偏小,尤其是腰部的转动没有正手拉球时那么大,所以反手抢拉更注重爆发力的释放。在发球后衔接反手进攻,要能够在重心还原后使两脚稳稳地蹬住地,这样可以为发力击球提供足够的支撑。击球时可以根据对方来球的具体情况选择拉加转弧圈球还是前冲弧圈球。前者更注重摩擦,要制造足够的旋转;后者则需要向前发力更多一些,保证球的“冲”劲。  相似文献   

12.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6):110-111
对横板选手来说,出色的反手技术可以使自身的综合实力更为厚实。在前三板环节,采用反手进攻可以抓住更多的进攻机会。通常我们认为反手进攻的力量不如正手进攻那么大,实际上反手拉球时的动作非常稳定,更容易利用腰腹的力量,击球瞬间的爆发力更集中,更容易制造旋转,因此具有极强的威胁。此外,由于反手拉球的动作相对小巧,这就减少了无谓的多余动作,因此更容易调节击球点,使我们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击球更为流畅。  相似文献   

13.
李晓东 《乒乓世界》2005,(10):98-99
王励勤以前发挥不够稳定.引发了一些对他心理素质的质疑,但在我个人看来.他不是心理的不稳定.而是有时技术使用不当导致的状态混乱。对他来说,关键是如何增强对战局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些东西看似是虚的概念,其实都得借助实的训练去解决.  相似文献   

14.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10):86-87
乒乓球是一门艺术,作为难度系数最高的球类运动,乒乓球的每一个“招式“都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从早期的瓦尔德内尔到如今的王励勤、马琳,都是大家公认的乒乓球艺术家。乒乓球的技巧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动作上,选手在比赛中思维方式、战术组合的运用都值得欣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马凯旋 《乒乓世界》2010,(11):88-89
本篇为各位球友呈现的是横板反手拉下旋球的动作解析。反手拉下旋球是横板打法极为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娴熟的反手拉球技术可以在接发球环节更具“侵略性”,尤其在前三板环节可以抢占先机,更好地为下一板衔接创造绝佳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柳承敏:韩国特色的反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蓬 《乒乓世界》2003,(11):60-61
与中国打法接近、也多采用直板握法的韩国人。在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了传统日式直板打法的特点,强调正手全台单面进攻。为了实现这种技术风格,他们一般站位离台较远.跑动范围较大。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运用反手技术的难度。多年来,尽管中国的直板选手一直在探索反手位技术的革新。如直板横打等,但韩国的直板选手却没有走这条路。为了适应今天乒乓球竞技中高质量的对抗.他们多是在现有打法的基础上,对原来已存的反手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增加其运用范围。以此弥补他们反手位的不足。今天我们介绍的柳承敏的三项反手技术就明显带有这一痕迹。图片提供:《桌球王国》  相似文献   

17.
挑完了必须在衔接上有作为,挑打的威力才能发挥出来.如果衔接没作为.即使能挑.这单个技术也是“假”的。  相似文献   

18.
李晓东 《乒乓世界》2003,(11):58-59
反手搓球(图1-5) 搓球虽然是控制手段,但其质量的高低,仍然能对整个局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控制搓球的质量高.可为下一板进攻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反之则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尴尬局面。张怡宁这板搓球速度快、旋转强、有晃动.从而迫使小西杏只能消极地回搓.为自己的反手上手进攻赢得了机会。其可取之处在于: 速度快、旋转强 从图3中可以看出张怡宁搓球时身体重心下压.击球点较早,拍面较平.弧线较低.这样就保证了搓球的质量.从而给对手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增加了其回接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欧洲的横板弃守为攻之后,历经了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终于由瑞典名将本格森、约翰松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功,向世人预示了该种打法朝气蓬勃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后的八十年代,是欧洲横板与亚洲直板交替争锋的时代,在这一阶段的对抗中。横板虽略处下风,但其蒸蒸日上的表现仍显示出该打法巨大的发展潜力。九十年代以后,横板终于凭借着技术全面、  相似文献   

20.
《乒乓世界》2005,(5):72-73
不要以为格林卡的反手只会三板斧,即使在快速的来回相持中,练过体操的他仍有办法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