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朱熹《诗集传》为诗经宋学代表之作,对其之前的宋代诗经学广泛吸收与借鉴。20世纪以来,研究朱熹诗经学的论述著作纷纭,异彩纷呈,关于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亦是成就斐然。20世纪上半叶较少出现专门著作,但已有学者意识到欧阳修等人的开创之功,朱熹的主要成就并非创新,而是融百家之精义,集宋学之大成。20世纪下半叶,朱熹诗经学的研究蓬勃发展,但有些学者还带有阶级理论的烙印,在肯定朱熹诗经学对诗经汉学有突破之功的前提下,亦指出其研究视域的局限性。21世纪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更加深化、细化,对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2.
杨慎虽然没有专门研究乐府诗的著作,但其著述中有多处文字论及乐府,在明代的乐府研究中独具特色。他推崇六朝乐府,重视民间歌谣,反对酷拟之风。以其博学,他对乐府诗的曲调来源及名称进行考释,对乐府诗的文本进行考辨、校订与补遗,解读乐府诗时努力挖掘其中的讽谕之意,追求乐府诗书写的真实性。杨慎的乐府研究形成了一种新的重比兴、重考据的范式,对后世的乐府诗研究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宋代中央官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总体上来看,中央和地方官学经常被放在一起研究,涉及到宋代官学的教育管理制度、财政收支、师生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从研究对象来看,则主要集中于国子监、太学等领域。但上述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比较陈旧,问题意识较差,研究深度不够,影响力不强,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对乐府诗的英译轨迹、译本研究和译者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对相关的理论与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认为,当前翻译研究界尚缺乏对乐府诗英译的专门的、综合的研究,同时已有的研究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等缺陷,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设想,希望能有助于拓展乐府诗英译研究的空间,从而对译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曹丕乐府诗作为独立的对象,从历年来研究曹丕的重要论著与论文中提炼其乐府诗之研究,概述其状况,归纳其论点,从思想内容、风格特点、成就地位等三个方面展现出学界对曹丕乐府诗的研究概况,以期推进曹丕乐府诗歌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唐时期乐府诗创作的名家,元白诗体于境界和题材上皆于前代有所开浚而创新,其风格沾染弥于宋时。宋代词体的创作于元、白之诗引汲甚深,兼效文体,宋词于乐府诗创作中蹈袭深远,其中白乐天诗歌影响兼及南北、扬传方外,为后世诗词名家所推效与仿承,翰及绵远,文章试以其诗词创作影响传承为例,凿证乐府与宋词间觞变之体例。  相似文献   

8.
士大夫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坚阶层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从士大夫与政治、士风,士大夫与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士大夫主体特征等方面对宋代士大夫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宋代士大夫研究仍有诸多需要开拓的领域,如对于士大夫阶层还没有形成宏观甚至中观把握,与同时期它国知识分子的比较研究尚缺乏,对宋代士大夫社会建设思想关注不够,与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融合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罗祖文博士后(以下简称“罗”):乐府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人郭茂倩首次将北宋以前的乐府诗进行了搜集整理。并编成了百卷本的《乐府诗集》,使之蔚为大观。因此,学术界大都认为,研究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实际上就是对北宋以前乐府诗的研究,您对《乐府诗集》有何评价?当前学术界对乐府诗的研究又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译者逐渐从边缘地位上升到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主体性作用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且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汪榕培和亚瑟威利的《乐府诗》英译为例,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乐府诗最早的概念是指汉时乐府机关采集和创作的汉代民歌俗曲,即"汉乐府"。后来,人们把文人模仿汉代民歌的诗,也称作"乐府诗"。唐代,又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为"古乐府",把杜甫、白居易等人创作的用新题写时事、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的乐府诗,称为"新乐府"。《乐府诗集》是收集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成书较早的一部重要典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讨论曹操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实际发生的原因及情形,认为乐府诗研究必须与乐府制度、功能联系起来考察。乐府在东汉时期朝野间的歌唱和表演,直接对建安文人乐府诗写作模式产生了影响。曹操的乐府诗写作,无论从题目,还是写作及流传的方式,都与乐府制度本身有关系。而曹操以旧题写时事的革新,自然与汉末乐府制度的破坏、乐人流散有关,但就乐府的功能讲,曹操的乐府诗写作仍然没有背离乐府制度。所以研究曹操乐府诗一定要从这一点出发讨论,依据此点,方能讨论建安文人乐府诗艺术成就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13.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14,18
刘应秋《一砚斋集》中有乐府诗二十二首。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多向度的情感价值和心理动态,从中可见其在动荡年代艰难的生存过程。刘应秋的乐府诗既继承了前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研究这些乐府诗,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4.
李馀、刘猛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不显,但是他们在张为的《主客图》中却被给予了孟云卿的“入室”这样的地位。刘、李二人的乐府诗在当时曾受到元稹的青睐和效仿,他们的乐府诗创作可以被看作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声。对二人的生平、乐府诗创作、诗歌在后世的传播以及交游等进行详细考述。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8-141
刘禹锡乐府诗多产生于其贬谪连州、朗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期间。乐府诗题的命名,诗中对当地自然、风俗的描绘及诗歌语言对当地方言的借用,均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刘禹锡乐府诗这一特色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被贬在外使其有了接触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机会;被贬后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觉进行乐府诗创作的观念;继盛唐之后的中唐人以创新的精神积极主动地追求新变;盛唐边塞诗对异域风情的描绘引起诗人的猎奇心情。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乐府诗可分为讽喻性乐府诗、风土民情乐府诗、抒情言志乐府诗 ,其特色主要体现为清丽与豪峻。刘禹锡先进的哲学思想、高超的识见能力、出众的文学才华及深厚的艺术功力 ,对该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病时"与"即事名篇"为主要特征,"忧黎元"、"补时阙"为其核心所在的即事类乐府,不仅为宋代诗人所雅好,而且还使之成为一时之创作风气。宋代的即事类乐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类型上主要分为"自创新题"与"袭用新题"两种。相对于唐代元稹、白居易等人的以"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宋代的即事类乐府在形式特征方面已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即其诗题大都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汉乐府式标题",一变而成为以"×××歌"、"××行"、"××吟"结构的歌行类乐府。而近体诗在这类乐府诗中的出现,则标志着古体诗一统即事类乐府天下的局面,在宋代已为诗人们的艺术实践所打破。  相似文献   

18.
从唐迄今 ,唐代乐府诗研究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演进阶段 ,每个阶段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唐代乐府诗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与唐前乐府诗研究相比仍然显得较为滞后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方回,对于研究宋代诗史和宋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回顾了20世纪百年来方回诗学研究的状况。20世纪的方回诗学研究,30年代和40年代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清人论争的继续,并有新的见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时期,其中,80年代老一辈的研究者,上继前辈学者的思路继续推进,同时引进新的理论作新的思考;而新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以新的理论眼光加入讨论。90年代则在新的宽广的理论视野的观照下审视方回诗学,推动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自宋代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在安徽境内发现了较多的先秦有铭铜器。截至2010年8月发表资料,安徽出土先秦有铭铜器共二百四十三件,其中宋代三件,20世纪以来出土二百四十件。出土地包括寿县等二十五个地区,其中寿县出土最多。通过收集整理安徽出土铜器的文献研究资料,对安徽出土的有铭铜器进行了初步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