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税收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指出税收不可能离开特有的社会形态而存在,更不可能离开特有的文化土壤而生存。中西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中西方税收的诸多不同。通过比较研究,步步优化我国的税收制度,使其真正的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2.
澳门是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也是西方了解和进驻中国大陆的首选 ,葡萄牙最早进驻澳门时 ,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形式当中 ,两个世界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 ,两国的政治形势以及当时世界的趋势 ,对葡萄牙进驻澳门的影响很大 ,而且也影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林忠诚 《职业圈》2014,(29):49-50
语言沟通作为一种思想,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全部活动中,作为一种活动,它又活跃于几乎所有的信息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沟通是坚实的交流桥梁;在企业运作中,语言沟通是有效的管理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中,语言沟通更是解决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举例说明、借鉴名言、分类讨论等方法,简要分析了语言沟通在以上三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在小小的客舱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关系,怎样做才能巧妙地处理好这种微妙的关系呢?其中沟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良的沟通能力是空乘人员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有利于在客舱里与旅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从而提高空乘人员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著,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就是传统节日文化。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起源不同,节日庆祝方式不同,节日饮食内涵不同,节日符号不同,节日宴席不同,表现的性格不同等。同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也日趋全球化,中西方传统节日相互包容,又有此消彼长的情况。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汲取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又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自豪感,保持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力,才能使中国文化融入国际社会、走向世界,进而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王媛 《职业圈》2010,(12):216-217
学校的管理沟通是学校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进行的一些管理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将有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校的管理沟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的管理沟通是学校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进行的一些管理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将有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初彤 《文化学刊》2011,(4):75-79
文化全球化的未来趋势远比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更加难以预测。未来的全球文化将出现同质的一体文化还是多元的"混杂文化"?本文试图将博弈论的思想引入到中西文化交际领域,从中西文化博弈角度探析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双方遭遇的冲突、融合、吸收和抵制局面,从而为未来文化全球化趋势的预测提供根据。同时,新的研究角度也扩展了跨文化研究和全球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百年来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管理层面的内容往往是前沿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融合的趋势大于分歧。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职业圈》2011,(21):80-81
百年来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管理层面的内容往往是前沿的。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融合的趋势大于分歧。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2005年3月26—27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主办的"儒家与中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钱穆先生来马来亚大学任教四十周年纪念"的主题演讲。文章就钱穆1948年离开中国大陆前撰写的《湖上闲思录》关于"历史文化学"的论述与1950—2000年间西方学术主流的新论说进行比较,分析了钱穆与当代新儒家对儒学与中国文化的论说的分别,并申述了钱穆对西方思想文化(包括"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和"天人合一"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自1993年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的论文、尤其是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专著之后,一方面是全球范围内文化热潮的高涨,一方面是以文明的冲突为借口挑起的战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文化的听觉审美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希腊视觉中心主义的真理观奠定了相应的西方认识论范式,并促使其后的艺术美学理念逐渐向俗世的实在维度靠拢;而一向注重听觉的中国心学却始终以静、空的时间体验方式将真理的理解置入了超越于空间之上的虚无维度,以谦卑的姿态在视觉霸权的压制下顽强进行着人生归属感的寻求,也正是这种归属感型塑了中国艺术文化内敛、体恤以及高蹈的独特品性。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文女作家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女作家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她们为繁荣海外华文文学做出了贡献.她们绝大多数人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同时也能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在21世纪,她们应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扩展视野,提高素质,充当中西文化与文学交流的和平使者.  相似文献   

15.
没有什么职业能像学术刊物的编辑那样 ,总是真切地感受着时代文化思潮涌动下的学人思维的律动 ,并且因此而时常生发出作为学术思想推介者的种种感慨。十年了。积十年之感慨而一朝抒发 ,那万千感慨 ,又似乎多在言语之外。文化 ,作为一种聚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思想智慧、艺术情趣和生活风习的价值存在 ,其多样复合的内容和迁延变化的特性 ,总是引发出相应的文化研究事业的繁荣。不妨说 ,人们热烈地讨论文化问题这一行为本身 ,就可以看作是文化昌盛的具体表现。十年了 ,感谢各位作者的热情投稿 ,使我们初步实现了搭建一个文化讨论与思想交流的…  相似文献   

16.
正"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在中国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的名号最响,流传的故事最多、最广。历代以来,信众视观音菩萨为现实社会里千千万万个行善乐施、拔苦救难者的总代表,是人世间大好人、大善人的化身。观音,原称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省"世"字;又译作观自在,其含义一表示大智慧,二表示大慈悲;全称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圆通大士等。观音本是大乘教中一位印度男菩萨,中国早期(魏晋南北朝)观音造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学术界不断讨论中国传统科技问题。主要论题有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对科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是阻碍还是促进 ?关于这些问题 ,在讨论“李约瑟难题”时 ,则有较多的涉及。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中发现中国古代科技相当发达 ,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以前 ,中国科技遥遥领先 ,是西方所望尘莫及的。但是在十五世纪以后 ,世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中国 ,却产生于西方 ,觉得不好理解 ,成为他的难题。因此称为“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成为诸多科学史界以及文化界人士关注的问…  相似文献   

18.
《孝经》自战国中期成书以来,一直为传统社会所重视,行孝成为修德之大者。《孝经》展现出完整的德性思想体系,所言孝道形上形下两面兼说,使道德行为紧扣其形上根源而不失修德行善的动力。「最高理型」的「孝」表示纯粹的道德价值,这是一个文化体系的价值根源。「次级理型」的「孝」表现为道德价值的「方向」(信念),关联于具体的文化内容则为「敬」。「敬」体现孝道的基本特质,故「孝敬」连言。孝之事行虽异,但孝之理却相同;孝行发乎本心,纯粹不杂,则孝之理与孝之行一体无间。「孝」由一身开始,而及于家国天下,由至诚无私的「敬」心贯串其中,而后为孝道之大成。至于行孝可保富贵等思想,则反映了德福一致的人心大愿。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宋朝出海商人和高丽日本两国入宋求法僧侣在宋版图书外流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考察 ,意在揭示高丽和日本两国接受宋朝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本文认为 ,宋学传播到日本却未播及于高丽 ,是与两国入宋求法僧侣的书籍选择倾向相关的。而两国社会在接受汉文化方面也存在着不小差异 :高丽追求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全面吸收和模仿 ,而日本却有鲜明的“筛选”意识和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