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可以说“不胜感谢”。“不胜”即非常、十分的意思。但有些人将此写成“不甚感谢”,这显然属于错用,这里不仅仅是用错了字,其实应当是对整个词义的理解有偏差。  相似文献   

2.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3.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宣”,有疏通、排解的意思,所以有“宣泄”一词,如“宣泄”一下郁闷的情感。而“渲”,绘画时用笔蘸水化开先前涂在纸上的颜料,使色彩浓淡适宜,这种动作称之为“渲”。“渲染”便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可显出物象的明暗向背和墨彩的浓淡深浅。所以“宣”、“渲”两字虽声韵相同,但声调不同,字义更是各异,不可将“宣泄”写成“渲泄”。  相似文献   

5.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少年读者》2009,(12):4-5
“日”字是由太阳的外形加一点构成,最早写成“ ”,意思是“能发光的太阳”。 “日”可喜欢交朋友了。瞧,他今天举办了一场舞会,好朋友们都来捧场了。  相似文献   

7.
我们是“的”“地”“得”三兄弟,在句子中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不少同学常常发生混淆。其实正确使用我们是有方法的,下面请听我们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8.
“暖”字学生非常容易写错,错的地方也几乎“不谋而合”:把右半边写成“爱”,把左半边写成“目”。学完课文之后,该学习生字了,其中有个环节是在小组内交流难记的字,然后说说自己的好办法。梁昊翔同学的办法真是妙极了:“‘暖’为什么是‘日字旁’呢?‘日’就是太阳的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9.
李业雷 《辅导员》2014,(11):26-26
在我们的汉语中,为表示十、百、千、万等或常用量词后的零数,人们常简练地用个“余”字。如:“十余个人”“四百余斤”等等。为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口语中又常用“多”“以上”等词来代替‘‘,套”字。英语中具体功能与汉语“余”字形成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相似文献   

10.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幽雅”与“优雅”这两个词真像一对双胞胎,它们俩长得非常相像,都有一个“雅”字,而且它们的读音又相同,意思又非常相近,难怪许多小朋友把它们认错、用错。例如:“园中的迎华亭、翠微阁古朴( ),别具风格。”在这里究竟用哪一个词语呢?是“幽雅”,还是“优雅”?似乎两个都可以用。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怎样分清它们呢?我们不仿仔细品味一下。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改写”与“省略”有哪些区别?我觉得很难回答完整,请给予答复。———江苏张老师答:区别有三点。一、意义不同“改写”是把整万、整亿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或用亿作单位的数,这样便于读写;“省略”是把比万或亿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二、方法不同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去掉,后面加一个“万”字或“亿”字就行了。例如:把95000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950000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  相似文献   

15.
纠错:“一展台灯”应为“一盏台灯”。分析:“展”,意思一:张开,放开,常用的词组有“舒展”;意思二:施展,显示,常用的词组有“一筹莫展”。“盏”,意思一:小杯子,常用词组有“酒盏”;意思二:量词,常用的词有“一盏灯”。因此,文章中所指的应该是“一盏台灯”,应该用“盏”,而不是“展”。记忆一点通:“展”字不能当量词哟!  相似文献   

16.
唐帅彬 《文教资料》2011,(36):105-107
敦煌写卷里“日”和“日”二字字形常混淆。即“日”常写成扁形,“日”常写成瘦长形。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书者下笔随意.加之“日”“曰”区别本来不大.所以才混淆的。可是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日”“曰”混淆。“日”写成扁形,“日”写成瘦长形是有理据的,甚至是更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的“爽”字是个会意字,它像一个人双手拿着火把,表示明亮的意思。金文的“爽”寄是个“大”字——也就是“人”字形,腋下有两个火球状的图形。  相似文献   

19.
“出位”最早流行于港台,多用来形容明星与众不同的行为。现在大陆的媒体经常使用并扩大了使用范围,广泛用于时装、娱乐和媒介等时尚娱乐文化领域,并用作书名、影片名、歌曲名,如:王瑞吉、姚瑶著的《出位》,莫少聪等主演的《出位》,张卫健演唱的《出位》。“出位”的“出”,超出的意思。“位”是指很虚的一个个范围,往往是无形的,或者抽象的事物,也指惯常的某种动作行为。“出位”指突破原有的规矩、习俗、做法、惯常的言行、某个范围、一种事物等。既可以指自己对过去的突破,也可以指对本行业间很流行的做法的突破。娱乐界流行的“出位”由“突破”之义引申而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内容需要处理,比如“羽”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处于上面时,其中的“钩”要写成“竖”,同样“雨”字处于上面时,第三笔“横折钩”要写成“横折”等等,这类型的问题是书法上的要求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