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人性论以"人性的社会"为价值指引,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独特的理论品质,其超越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之处在于,它从本质上把人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产物和表现,把工人群众"非人性"的生活状况的变革诉诸于全部目的在于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建立共产主义这一"人性的社会"。由此,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达到了具体人性的认识高度,认为人性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劳动、需要等"人的一般本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具体展开和深化,并最终体现为历史地变化了的和实际地发展着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教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始终是教育的宏旨要义。按教育成果服务的对象不同决定教育价值是社会取向还是个人取向,按实现价值手段的不同又决定了教育价值是科学主义取向还是人文主义取向,不过无论选取哪一方都过于片面,都只注重了教育的工具性,即教育的功利化发展。显然这样的教育是缺少理想的教育,而"缺少理想的教育可能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所以本文在批判现有几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然的教育价值取向——人的自我生成。  相似文献   

3.
由于史料的匮乏等原因,1940年代的周作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洼地.论文通过对周作人1940年代的两篇重要演讲佚文《华北教育一年来之回顾》《东亚文化一元论》的呈现与分析,力图辩证看待遭遇家国之变的周作人的复杂另面.同时探讨周作人在演说中所体现出的对他一再坚持的“儒家”的悖反.  相似文献   

4.
人性与人的本质始终是容易混淆的两个范畴。本文力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定: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人的本质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它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的存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深刻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所为之奋斗的目标。本文从差异和人的本质多样性角度剖析共同富裕的特定内涵及实现,从而深入、准确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作出理论基奠和实践探寻。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学界大多都是从已经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之上来研究其内在含义,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来对其加以研究的成果却较少。以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批判性继承这一视角来对“人的活动”这一哲学问题展开分析是极为关键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辩证法”并不是抽象的形式方法,而正是“人的活动”的哲学表达。  相似文献   

7.
教师影响力指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引领、控制能力。建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教师影响力,主要借助于社会赋予教师的伦理等级、知识垄断与道德高度,其结果是导致教师“自我”的消退,教师教学个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遮蔽。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教师影响力必须实现由外而内的重建,即由教师个体的人格魅力、知识创新与教育艺术内发出对学生的吸引力、引领力和感染力。在教师影响力重建的同时,教师“自我”得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现,教师教学个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8.
"课程与教学论"具有研究对象在教育实现中的核心性,研究方法和学科视角的开放性,基础理论与学科理论相结合,概念、理论的形成与消解相循环等学科特性。教育学分支学科及其它相关学科关于学科独立性的已有研究,在"课程与教学论"阐发自身独立性的自律层面上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而其实存状态和学科特性从根本意义上自我确证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偷影子的人》描述主人公从幼年到成年的生活经历,刻画其成长历程。“影子”是全书的关键线索,也是真实自我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解读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影子”,审视他的自我变化,探究现代人自我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在根本上还是本质主义逻辑下的价值规范概念。但是在这种隐性唯心史观的背后,唯物主义方法论却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沿着这一逻辑与方法,实现了人的本质的价值尺度和历史尺度双重向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实反思并探索中外写作教育差异得到的启示是:当代写作教育务必立足于人的发展。为此,要树立"人"的观念,培养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要追求"心灵化",培养人的情感与思想;要具有"多样性",找到适合人发展的多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有人从马克思早期使用过的“类”等概念提出他的理论具有“个体的被遮蔽性”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误读和误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虽然有坐标性的总体性概念,但不是“类”,而是“人的世界性历史存在”,它是历史进程的一种逻辑结果。在历史生产中,人的发展作为个体发生和社会(共同体)产生是一个实践展开的历史辩证过程,个人作为主体必须理解为以社会关系为本质的规定,撇开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关系,个人不能成为主体的个体,并且社会关系以生产关系为内核,必须从生产力的高度来理解社会关系对个体发展和人的解放的作用。马克思理论不存在“个体的被遮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文艺的固有品质,这不同于文艺的工具化,前者是蕴寓于一个真实的生命而兴发出来的,而后者却是驭倚于一个生命体而比喻出来的。然而,只要我们的生存环境还存在二元对立的结构,文艺的工具化就难以避免。莫言提出的“‘民间写作’即‘自我写作’”以一种民间的参与精神捕捉到了文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实践决定主体的本质,实践能力和水平决定主体性程度的高低。马克思正是以主体和实践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扬弃旧的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主体观和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而辩证、具体而历史地阐述主客体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出实践是主体解放自身、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董建宏 《文教资料》2014,(13):87-8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观”,与学生的职业目标和社会生存需要相融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斯芬克斯之谜”的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主题,人的本质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确立了其思考问题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从实践理解人的本质,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18,(4):5-13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是特定的人性假设。各种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由于未得到严格证明,在教育学中容易陷入困境。从证成方式上,人性假设可分为极点式和线段式人性假设。二者均以静态、片面、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为取向,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使教育成人难以实现。从教育人学的立场出发,基于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特征,从主体、对象、目的、结果与维度等角度,尝试建立一种动态与立体的人性假设。比较人是一种确定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他我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并做出判断,采取某种行动的人性形象。比较人假设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引导人以自信,促使人走向完善,实现人的可能性与复杂性存在。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屈原缔造的一座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为后世学者所敬仰,成为文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是也有不同的评论,如班固的“露才扬己”说对屈原的自我形象的否定。本文以班固的观点为起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时代背景,进而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重新对屈原的自我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创立了广为人知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完整的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未来构想,有着丰富、全面、深刻的内涵。"完整的人"的论述,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洞见和未来预测。认真思考、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完整的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人的本质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主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是理解"饮酒"之于魏晋风度的关键所在。魏晋名士之酒的最高价值不是为避祸享乐之用,而是在于借由酒的媒介作用追求潇洒自由、无拘无束的人格理想,这一追求受到了庄子"重神轻形""醉者神全"观念的影响,表现在竹林名士放达、任诞的行为当中,并在陶潜那里真正完成了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文艺创作作为人格独立的另一种表达,也在酒的催化作用下,实现了对现实人生的艺术化,各门类艺术由此一并获得了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