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具体的“狂人”形象,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精神特质,分析“狂人”精神基因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遗传和变异,并论述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里的"狂人"形象。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在文学领域里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具体的作品,以文学理论为基础,说明了狂人的狂态表现,狂人性格的形成及狂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象征主义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只是整个小说艺术构体中的“艺术支点”或“艺术尺度”,因此,《狂人日记》不宜采用通常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分析狂人形象;即使对狂人形象做分析,也应着眼其艺术功能而不是人物形象的人格评价或道德评价,从人格或道德的角度争论或界定狂人的“狂”与“不狂”。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不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写实与象征交织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从表面上看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狂人,他“语颇错杂无伦次”,有着“被迫害妄想”的明显症状。当街上人们见了狂人在交头接耳议论,狂人认为要吃他;街上一个女人骂儿子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相似文献   

5.
“狂人”这一形象是鲁迅先生激烈的反封建思想的凝聚,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的文学形象,已经与鲁迅一道载入史册。但今天令我重新对他感兴趣的是:鲁迅为何要塑造“狂人”?“狂人”的出现与鲁迅早期所接受的尼采“超人”思想有没有关系?下面是我循着这条思路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素材来源,认为,陈独秀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面貌对鲁迅构思“狂人”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作品。六十多年来,尽管人们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但在对“狂人”形象的认识上始终不能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而正确认识“狂人”的形象,则是进一  相似文献   

8.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自发表以来,它一方面一直吸引和激动着广大读者,一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分岐和争议。这种分岐和争议特别表现在对小说主人公形象的理解和论述上——“狂人”究竟是不是狂人①?他是怎样一个人?对此,有的研究者回答:“狂人”确实是狂人,他表现了一般精神病患者共有的狂癫症状。有的研究者认为,“狂人”是反封建的战士,他具有清醒的头  相似文献   

9.
关于“狂人”的艺术形象 (1)早期讨论的分歧多年来,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的分歧,多集中在如何解释“狂人”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典型形象上。较早的一种流行说法,认为这个人物不是真正的狂人,而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所谓“狂人”云云,不过是统治者加诸他的诬称;后来又流行一种“寄寓”说:即认为狂人并不是什么反封建战士,而完全是一个普通的狂人,作品的思想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直接“寄寓”在这个普通疯子的日记中的。由于这两种解释都有着明显的偏颇,无论从作品实际或从理论上讲都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后来基本上已被各家否定。近年的讨论文章,在对过去研究讨论的种种意见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对狂人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征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生活素材、社会背景等诸方面的考察,从而形成了比较趋于一致的意见,即狂人“既是狂人又  相似文献   

10.
《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狂人形象 ,有多种说法 :战士说 ;狂人说 ;狂人加战士说。这些说法均有不足。《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形象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 ,用象征、隐喻的方法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译介传播间接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鲁迅小说以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启蒙为特点,塑造了诸多集国民性和民族性特点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效果无疑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本研究以鲁迅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形象为例,借助语料库工具总结“狂人”形象在蓝诗玲译本、莱尔译本和杨氏译本中的再现特点。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再现的“狂人”形象在饱满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人物形象文学性和译文流畅性的取舍差异而造成的人物形象翻译策略差异。研究认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外译应在反映和展现优秀积极的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其表现方式以符合受众的阅读审美度,提高其接受度。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塑造了一个看似思维语序混乱,实则思维成果石破天惊而为世人所不容的思想先驱——狂人形象。狂人对封建社会的本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前无古人的反思,其思维成果震撼着沿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狂人取得如此辉煌的思维成果,关键是思维方法的变革。所谓思维方法是指人们为解  相似文献   

14.
评论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有“战士说”、“狂人说”、“象征说”等等,这些一重人格说,都不能自圆其说。不言而谕,《狂人日记》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象征,这种象征体系的各局部因素,可以有单独的象征意义,也可以没有,它们根本的作用是按作者意图组成一个系统的象征体,通过读者的欣赏过程最后完成作品的主题。有时象征体是多义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多次写到狼,那么,其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试作分析。 一、封建思想如狼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多年,时时害怕、提防自己被人吃掉。小说在记录“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时,写“狼”的有两处:第三则日记中提到“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在第七则日记中,“狂人”又写到“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  相似文献   

16.
依据心理动力定型理论,以现实生活中的画家蒙克精神分裂后仍能创作出《呐喊》、凡高精神失常后仍能创作出《星月夜》这样的旷世杰作为佐证,对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张洁笔下的金乃文和余华塑造的“疯子”的悖逆表现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这些文学形象,“疯”前的大脑皮层对一定的复合刺激物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的反射系统,“疯”后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引起条件反射,能将沉于心底深处的认识(知识)下意识地自动化般翻腾出来,从而使这种人虽疯了,但能在各自所从事工作的领域中创造出奇迹来。  相似文献   

17.
狂人宿舍     
狂人宿舍里住着六个狂人。狂人宿舍的最大特点是“狂”,正如他们的舍歌所唱:“我一直比较狂,比较狂,比较狂……”狂人宿舍还有几个特点,一日“高”。六位狂人个个都是《灌篮高手》的后备主力。去掉一个最高身高1.86m,去掉一个最低身高1.76m,狂人宿舍平均身高1.81m。每回集体出游,六位狂人总是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成为大众焦点。有时回头率  相似文献   

18.
历来,对《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人们争论不休。这种争议是很自然的,起因于这个人物形象自身的矛盾性:他既对封建社会的某些本质问题有明晰的洞察,又明显地表现出疯癫狂态。如何将二者统一呢?人们做了种种分析,然或不能自圆其说,或与作品实际相去甚远。其一是“战士说”。认为狂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封建的战士,他的“狂”是统治者强加的。既然如此,文中主人公的语无伦次,逻辑混乱,错误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学习和研究现代文学尤其鲁迅作品的读者、学者时常提到它。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义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而对“狂人”形象及其语言的认识,却有很大分歧。有感于一些论者对“征人”语言的特点似乎注意不够,很少具体论析,我以小说的首尾两节为例,写了《“狂人”和月光》等三篇札记,试图阐述鲁迅在日记前的小序里已指明的“狂人”语言的特点。拙文承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者厚爱,发表在该刊一九八二年第一辑。我在札记之二《对于日记第一节的时解》(以下简称《理解》)中,  相似文献   

20.
张利影 《巢湖学院学报》2005,7(5):127-130,14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开辟了小说的新天地,主人公"狂人"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世界文化的关注,体现出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注重挖掘人物主体的思想意识,精心安排独特的时间结构,创造象征性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