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公诞生传说是关公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关公的前世、转生、少年时期。诞生传说弥补了史传和文学作品中关公出世部分的缺失,同时,为关公传说的整体构成形成了引导作用。本文以《关公传说》为传说样本简单分析了关公诞生传说中的几个具有重大转折点的母题,并试着简单分析其中蕴含的诞生礼仪。在关公的诞生传说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佛道融合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通过对关公诞生传说的解读,可以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关公诞生传说中蕴含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民间传说作为劳动人民的"口传历史",在记录与之相对应的民众信仰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口传身教的民众心理和讲述的人物形象具有普遍、广泛的社会功能,而使其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得以流传下来。关公传说作为体现关公信仰及其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它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有关关公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仰生成、演化、传播、影响、功能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关公信仰问题进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时期。通过引入"凝视理论"对关帝故里关公信仰"在地化"问题进行阐析,发现"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构建了关帝故里特殊信仰场域,呈现出多重信仰主体和复合的信仰观念。同时,"凝视"的结果是关帝故里信仰空间的建构,完整序列祭祀仪式展演和不同权力脉络解读。最终,完成了关公信仰"在地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关公崇拜在中国达到鼎盛时期。壬辰倭乱,抗倭援朝明将进入朝鲜,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第一座关帝庙。从此,关公崇拜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崇拜之风在朝鲜半岛几经沉浮,折射出朝鲜王朝不同时期的文化意蕴。至今,关羽的形象仍流传在韩国人民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5.
历史人物关羽,自三国至清末经历了约两千年之久的漫漫演化,形成以关公崇拜为主题的关公文化现象。创建“关公学”是深化关公文化研究的现实需要和理论趋势。能够称之为“学”,主要在于它是属于自成体系的学说、学问与学理,在于它是展现关公文化总体特质、宏观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构架,在于它的有序结构性和客观系统性,是对关公文化研究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6.
关公和蚯蚓     
一条蚯蚓爬进了关帝庙,接着爬到了关公脚上。 关公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 蚯蚓爬到了关公的腰上。  相似文献   

7.
千余年来,关公形象一直与《左传》和《春秋》有密切关系。《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名将关羽“好《左氏传》”,但是元代以后,在各种文艺作品及传说故事中关公却与《春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春秋》和《左传》是两部有联系却也有很大差异的儒家经典,《左传》侧重记载历史,《春秋》却侧重于阐发儒家的政治理念。元代以后的文人学者把关公和《春秋》联系在一起,主要也是为了借助关公崇拜传达儒家的“大一统”“讨贼”“君臣之义”等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8.
关公是京津时期义和团崇拜的神灵群体中出现率最高的神位。团众拜关公属于官方赞许和民间拥戴的结果,关公本人从关羽、关公到大帝、关圣的复合身份,启示了义和团从"草民"和"义民"身份更换的认同。关公多元的身份和处境暗合了义和团在直东和京津时期的境遇转移。晚清宫廷和民间频繁的关戏演出为义和团拜关公铺设好了信仰体系与接受美学的土壤。关公的神学和戏曲传播学地位构成了团众的精神支柱。严酷历史状况下团众的悲情表演,不仅迫使团民还原了其世俗性地位,亦使得关公的正神形象蒙受耻辱,从而为后世中国废除关公的神学地位提供了文化阐释的依据。义和团拜关公现象促进了中国神学体系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关公文化涵盖物态层面、艺术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搜寻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成果,基本理清了关公文化研究的时间脉络、主题分布、高产作者,并从"关公文化"的梳理与探讨、关公神化过程及原因、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关公形象和性格、关公信仰的现象、特点及原因、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建筑研究等方面阐述了主要研究内容,讨论了研究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以关公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充分反映了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关公崇拜文化现象,并展示出鲜明的"华夷之辨"题材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11.
关公戏在关羽形象神化与偶像化的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作为舞台形象的关公与作为信仰偶像的关公二者交叉重叠,互为因果,成为三国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元杂剧中的关公戏,具有艺术性与仪式性的双重性质,关公勇猛威武的形象在元代已被定型,并且成为后世小说、戏曲、雕塑、绘画等各种艺术中关公形象的标准外形。明清两代关公戏主要以折子戏的形式传播,其题材更加集中,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娱乐性成分亦有所加强。“关公戏”的广为流传,与戏曲的传播特点及力与德完美结合的英雄崇拜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关公戏在三国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真实人物,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神坛之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崇拜现象。本文就关羽产生地——关公文化之源,关羽如何走上神坛,国内外关公文化崇拜现象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试论晋商对关公成为专职财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公能成为近代影响最大的财神,固然与他作为全能神、行业神的大传统密不可分,但是结合清代中后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和在此前提下关公信仰动态的变化来考察,无不与当时关公信仰主体的组成部分晋商的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山陕会馆是清初山陕籍商人在樊城设立的供同乡人祀神、聚会、寄寓的馆舍,是典型的神庙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与全国各地山西、陕西籍商人一样,樊城山陕会馆主要供奉关公,用来护佑山陕商人的商旅平安和生意兴隆。关公崇拜在山陕会馆的建立、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会馆建筑形制及艺术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代我国人民,从河东关羽故里至全国各地,广而言之,连东南亚一带,都对关羽无不崇敬,到处建有“关圣帝君庙”,每年定期举行祭祀和朝拜。这种盛大隆重的仪式,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那时随着这种祭祀仪式,看了很多“关公戏”。 我的家乡文侯村,据说,因战国时魏文侯在这里驻足而得名。从我记忆时起,这个村就与毗邻的四个村,联合组成一个“关公祭祀社”,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为祭祀日。当时这四个村,虽对关羽十分崇敬,但各村均未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关公信仰复兴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公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也是当代民众生活中值得关注的民俗事象。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从港台到国外都兴起了关公崇拜热,且愈演愈烈。这一现象是传统文化意识与当代民众心理相对接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社会生活中异己力量的存在和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也为关公信仰的复兴提供了现实基础。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否定,而应因势利导,使其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关公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后更加丰富且具体,现代价值也更突出。洛阳关公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关林景区的深度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既要合理引导关公的民间信仰,又要发挥好关公文化现代涵义的价值。鉴于关林景区所存问题和优势条件,关林景区应以关公文化全面展现为核心,谋划新的战略定位,拓宽旅游空间,实施文化营销新策略,打造"关公文化之旅"品牌,开发"关公"品牌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从而使洛阳关公文化旅游品牌享有声誉、富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关公文化精神的精髓,关公的诚信精神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对大学生诚信文化素质的培育有着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面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高校诚信文化教育应以关公诚信文化为着力点,分析关公诚信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意识培育的补充效能,探索关公传统诚信精神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用路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在绵竹年画精品集里,关公之像出现频率很高.关公之所以在绵竹受到民众的拥戴,除了他自身具有的“忠、义、仁、勇”的品格外,还与绵竹所处地理因素、历史影响、全国的信仰繁盛之势以及佛教的推波助澜有关.这种对关公的崇信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0.
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关公文化助推旅游的观念在旅游业界备受青睐,关公文化旅游也因此成为当今中华文化旅游热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要素,从旅游吸引物的角度出发,对关公文化旅游的开发路径进行分析,在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有效策略,有助于促进关公文化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