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近十年来对于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由"知识的掌握"转为"能力的培养",内容确定由"就诗论诗"深入到"诗作背后",方法选择由"单一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从目标定位、内容组织、方法选择等方面比较研究近十年的《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设计,可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带去启示。  相似文献   

2.
谢爱平 《广西教育》2012,(13):56+58-56,58
教师应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作为教学理念。笔者在一次送教下校的《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中,就是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的一次尝试。一、解读好每一个课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特殊的诗歌《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相似文献   

3.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人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现根据薛法根老师《清平乐·村居》的课堂实录,对他的另类解读进行赏析,以期对古诗词教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从战场上回到农村,看到农村这么一幅美好生活的画面而写下的一首词。听了吉老师今天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被她扣住词来教词的方法折服,使我听着听着也情不自禁的醉在“词”中。原来词可以这么教,下面说说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5.
接受了漳州市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比赛的任务,我和指导教师就开始着手准备。出于对古诗词的偏爱,我们锁定了课题——《清平乐·村居》(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著名的词作,这首词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这首词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只需借助文中的插图及词语注释即能了解词的大意。  相似文献   

6.
任定保 《江苏教育》2007,(18):18-18
学校举行青年教师赛课,几个老师上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  相似文献   

7.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词,这首词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易懂,内容结构层次清楚.我围绕读正确、读熟这一主线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赏读体验"丝丝相扣,有机整合,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环节简单清爽.为了让学生每一分钟都有收获,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想象、表达的每一个过程,我都力求实实在在.只有一节课时...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的特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让学生齐读课题,观察、比较词的题目与以前学习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9.
曾听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节观摩课《清平乐·村居》,在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的环节。 一位学生举手提问:"‘白发谁家翁媪'后为什么不用问号?"教师当即回答:"这是因为这句话不表示疑问,谁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听课者愕然,只见刚才那个学生低头坐下,满脸的羞愧。  相似文献   

10.
学习完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我觉得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是一节非常有趣而且高效的语文课。下课铃响了,我和学生们还沉浸其中,感受着这节课带来的快乐与收获。在备课时我发现《清平乐·村居》这一首词非常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我在上课开始就提出了本词的学习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其中。3学习汇报的形式和方法不限。4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以诗入词”改变了传统词的创作道路和发展方向,就其自身原因来说是他的性情品格与词体的特性不相契合。采用词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必须具备一种与其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这一点,苏轼是不具备的。苏轼的性格气质以豁达开朗、潇洒超旷为特征,这正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诗歌教学是职业院校落实人文教育的重要媒介和措施。本文从诗歌教学现实出发,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阐述了诗歌的本质特点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职业院校诗歌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渲染与烘托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手法,也是教学中经常混淆的概念.渲染和烘托都源于国画技法,都用"水墨或谈的色彩",但渲染用"涂抹",烘托用"点染";渲染是为了加强整体的艺术效果,烘托是为了物象鲜明,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范畴,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范畴;在同一首诗中,渲染和烘托也可以同时存在,分析的主体和视角不同,得到的手法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5.
论李煜后期词的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五代词人李煜的后期词作给当时文坛带来了新气象,改变了花间派的创作传统,扩大了词的内容,开拓了词的意境。作品格调虽有些伤感,但艺术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6.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唐代宫怨诗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评论宫怨诗的文章大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着手来分析宫怨诗.本文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从意象这个角度,归纳唐代宫怨诗的常用意象,并具体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比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适用性也相当强。政治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教材本身蕴含的可对比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分析判断,使教学更趋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也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小学及高校的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作品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容,通过教师多渠道的美育渗透,能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诗歌散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可以是:挖掘教材审美因素以陶冶情操、着力创设感染情境以激发美感、启迪想象以入境动情求美等。  相似文献   

20.
科技素质教育是技术创新的基础。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科技素质教育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科技师资水平偏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重科学知识传授轻科学能力培养、教育经费短缺等,惟有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改革旧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善办学条件,才能提高中小学校学生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