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文化与价值观相互间交织、渗透与冲突给学生的品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他们道德认知变得模糊,道德情感趋于干涸,道德评价陷入相对主义。唯有在德育内容上凸显主流价值观教育,在德育过程上突出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实践体验,才能找到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品德发展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德育》2006,1(5):20-20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转型时期中国德育发展走向,活跃德育理论研究,沟通和分享道德生活经验,中国德育杂志社策划举办“中国德育年度征文”活动。现将2006年度征文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设A、B两组论题: A组:师道与价值观教育;B组:我和我的学生师道,是中国教育传统的根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塑师道对开展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成长赋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化从一元垄断走向多元共享。多元文化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重叠交错,使各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碰撞交融,给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道德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当今多元文化与相对单一的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冲突越发明显。本文指出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道德教育存在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多元文化下的道德观冲突、德育培养流于形式等等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我国中学德育教学,以适应多元文化,应对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国德育》2006,1(2):79-79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转型期中国德育发展走向,活跃德育理论研究,沟通和分享道德生活经验,《中国德育》杂志社策划举办“中国德育年度征文”活动。现将2006年度征文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设A、B两组论题: A组论题:师道与价值观教育;B组论题:我和我的学生师道,是中国教育传统的根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塑师道对开展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成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头羊”,班主任既承担着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又肩负着塑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任。班主任要重视学生品德、道德等的综合发展,其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品德和道德的关键人物。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将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氛围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还要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立星 《辽宁教育》2005,(7):124-124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师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关系。在以前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唯唯诺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倾向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师是以道德权威者角色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既为中学德育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措施有:贯彻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求同存异原则;拓展中学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德育场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德育场,简言之,就是指由学校内部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校教学环境.从德育论的角度看,学校德育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的主要环境.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干预学生的品德发展,塑造学生的个性与价值观.从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德育功能.探讨学校德育场的这些功能,对于从新的角度探索学校德育规律,提高德育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融规模巨大、类型复杂、传播迅速、预测精准等特点于一身的大数据将高校德育带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一方面,高校德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德育形式和阵地得以丰富,德育实效因个性化教育而改善,德育评价信度因机制优化而提高,学生失德行为因道德预警机制而减少。另一方面,高校德育也遭遇着空前挑战:多元复杂的信息源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引领,根据预测而非实际行为的道德惩戒可能妨碍学生的自由意志,基于海量数据的品德监测可能侵犯学生隐私和违背教育伦理,强调相关性而非因果性的评价方式可能导致误判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此,高校需谨防数据独裁,明确大数据德育应用的界限;提升数据素养,强化大数据使用的伦理责任;加强数据监管,消除大数据永久记忆的恐慌。  相似文献   

10.
娄先革 《文教资料》2011,(17):117-118
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到来,价值观多元化的问题凸显出来,这对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构建和谐社会,探寻西方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轨迹,即经过三个阶段:价值澄清、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等,探讨适合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坚持多元价值观认同与一元价值观导向相结合;坚持价值自主选择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破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墙,注重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1.
师生交往是大学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和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一睢命是从”,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和建构的过程,要加强德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的品德内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师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关系。在以前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唯唯诺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倾向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师是以道德权威者角色出现的。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目标教学的“三为主”原则。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完成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王琴 《生活教育》2012,(7):72-73
德育过程知行统一的原则告诉我们,少年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课外德育活动——现实生活的体验。生活体验活动可以加深学生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使优良品德巩固和稳定下来。但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说教、灌输多,忽视学生的感受;品德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课上讲得头头是道,课下实践等于零,更谈不上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功效,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均得到有效提升。多元评价模式是提升学科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基于学科的德育目标,创设多元评价模式,进而明确学生德育方面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动性,最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道德人格出现了价值观迷茫、道德情感冷漠以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高职院校提出新的道德人格教育对策.一方面,从文化维度入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挖掘和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并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从环境建设入手,塑造良好的社会、家庭和校园文化环境,为高职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提供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教学活动往往只重教师而忽略受教育者的作用,因而其效果与教师预期相差甚远。德育内容认同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德育低效的原因:输入学生脑中的道德内容在与既有的道德观念匹配后才能成为道德认知,在充分达到评价、感受、行为倾向三个层次后才能转化为恒常的外显道德行为输出,成为学生稳定的道德心境。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境遇深刻地显现出传统高校德育的困境,高校德育的时代使命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发展品德能力的高校德育模式,在微观层次上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品德认知能力、品德情感能力、品德意志能力和品德行为能力;在中观层次上,则需要从设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方法、优化活动、创造环境、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来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8.
学生,从单一取向到多元价值选择教师,从整体评价到关注个体差异课堂,从人文探求到人格教育求学的新篇章即将在新学年开启,一份关于上海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在本刊独家发布。调查对上海中小学师生德育状况给予了描述和分析,不少结果发人深思,希望借此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热切关注。调查报告指出,上海中小学生比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道德判断上趋于主流,但在道德倾向上则呈现多元的价值倾向;上海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等现象。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价值形态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价值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尊重多元价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学生,从单一取向到多元价值选择教师,从整体评价到关注个体差异课堂,从人文探求到人格教育求学的新篇章即将在新学年开启,一份关于上海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在本刊独家发布。调查对上海中小学师生德育状况给予了描述和分析,不少结果发人深思,希望借此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热切关注。调查报告指出,上海中小学生比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道德判断上趋于主流,但在道德倾向上则呈现多元的价值倾向;上海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实施语文学科德育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等现象。当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价值形态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价值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尊重多元价值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