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蒿里”考     
“蒿里”是中国古代诗文中一个出现频率极高、文化内涵极丰富的词,但历代文献对“蒿里”的界说还有诸多疑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蒿里”的意义界说及其文化内涵:1、《古今注》关于《薤露》《蒿里》“本出田横门人”之说不可靠;2、“蒿里”与“高里”的混融表现了公元前一世纪的阴问观念:3、相对于“薤露”,“蒿里”反映出更强的平民色彩。  相似文献   

2.
从对后世文人挽歌诗的影响方面来说,《薤露》、《蒿里》要比《虞殡》、《绋讴》大得多。挽歌诗实际滥觞于《古诗十九首》十三。大量的挽歌诗中都或多或少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了对丧葬礼俗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期的宋玉在<对楚王问>里写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微,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相似文献   

4.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宅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曹操的诗歌,受乐府诗影响很大。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且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愈来愈多,大批的中国文人对西方文化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督教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在创作上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后,这种影响愈加明显,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基督教情愫.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样一种宗教情愫.本文试图以王安忆的两部作品--中篇小说<小鲍庄>和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分析隐含在小说中的源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救赎"这样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6.
曹操的《薤露》、《蒿里》两篇乐府诗,后人目为“汉末实录”。因此理解这两首诗尤应评参史实。近日重读《蒿里行》,觉得诸家注本在解释首四句时,咸以“义士”指袁绍、袁术等,以为前四句都是对绍、术等人而言,这种说法似乎与史实不谐,失了作者本意。愚以为首四句乃曹操自明本志之言,“义士”实是曹操自指。始陈鄙见如下:  相似文献   

7.
"道"之新解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一章),"道"可以说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它究竟是可名的还是不可名的,究竟还是可道还是不可道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界说,对于"道"的"可道"或不"可道"的解析提供了合理的角度.而对于"道"本身的界定,也不应该局限于"最高规律"等说法.  相似文献   

8.
2008年宋茨林先生针对我们主编的论文集<屯堡重塑>在<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是历史遗存还是现代包装?--<屯堡重塑>中的热点和冰点"的文章,文章是对该文的回应.借助这次回应,文章再次阐述了"文化重塑"这一概念的内涵,再次强调了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的保护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10.
"君子"一词最早存在于先秦文献中,与"小人"相对举而具有"在位者"的本初涵义.<论语>则在保留"君子""在位者"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君子""德性我"的深层内涵;而自孔子之后,后世更多沿用了孔子对"君子"德性内涵的解释.梳理"君子"在<论语>中的"德性我"的具体内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洪堡的礼物>中隐喻的"父与子"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对犹太文学传统中"父与子"这一历时性主题的移位运用,以相互替身的共时性观点显示出人类本体的矛盾特征,揭示出生命自身的悖逆-整合属性,并藉助于这种对立要素的关系设置对美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提升"格致文化"品质创新现代学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致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学校明确了"文化立校,学术兴校,管理强校"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传承"格致文化",发扬"格物致知"精神,学校在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方面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发掘学校历史资源,丰富格致文化内涵;开发整合特色课程,构建<格致新课艺>体系;着手制度文化创新,探索文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的表意体系的文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说文解字>的"女"部字"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威"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文化,从而可以看出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吉林大学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联合召开的"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社科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求是>杂志社、<学术月刊>杂志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区别、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界说能否成立、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挽歌《蒿里》从东齐俗谣到乐府礼乐形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既是汉代礼乐建设行为的主动赋予,同时也依赖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挽歌文化内涵.古礼制规定士大夫、庶人葬不得起坟或植树,现实中坟冢累累、野草蔓连的墓地景象,即田横门人所唱“聚敛魂魄”的“蒿里”.汉武帝时致力于礼乐建设,田横门人的挽歌采入乐府,为区别死者的身份等级,由李延年分为两曲,规定将《蒿里》用于平民葬仪,可见《蒿里》自身内涵与汉代礼乐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是《蒿里》进入官方礼乐形态的关键因素,经由礼乐文化功能的实现开启挽歌音乐发展的序幕,进一步确立它在乐府挽歌传统中的地位.挽歌《蒿里》足以启示我们对乐府诗的传承与确认机制及其实践路径的相关思考.后世游离了《蒿里》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以“高里”、“下里”视同“蒿里”,事实上,“下里”指下层百姓所居的“贫乡贱里”,“下里物”指民间出产的殡葬用品,先秦楚国流行的《下里》之曲指民间俗谣.至于汉武帝封禅所至的泰山支脉“高里”山,确实与田横挽歌《蒿里》无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数学、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通过对这些前沿科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周易>理论内涵和特点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某些相似性以及<周易>理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薤露歌》就是《宋玉答楚王问》里曾经提到的那个一人唱"和者数百人"的薤露歌,俗名又叫丧堂歌、孝歌、葬堂歌等等,即当代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在丧堂场合演唱的丧堂歌,作为一种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老文艺形式,今天薤露歌的即兴创作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史记·刺客列传>和<通志>"刺客传"为我们塑造了天地间具有曩激烈性情的人--刺客的形象.<通志>"刺客传"绝大部分袭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材料,仅有三十二处文字出入;但却完整保留了"太史公日"这一直接评议、任情褒贬的精华部分.这也反映出郑樵写作<通志>列传部分时对材料进行裁剪去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野草>的第五篇散文诗,评论者大都依据鲁迅的话:"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研究主题.文章认为文化批评只是一个方面,或是表层意义,<复仇>是爱情题材,是<野草>这个爱情系列中的重要一环.且一反常态,由描写内心的矛盾爱情心理转为男女主人公对看客的复仇,以"也不拥抱,也不杀戮"的无言、无所为的方式复仇,取得"无血的大戮"的胜利,显示出鲁迅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著名作家吴浊流的代表作.小说揭示出了作者身为台湾人的"孤儿意识"的同时,又如实叙写台湾人的"寻根"之路,以达到对大陆故土及大陆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