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干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对潜在课程的探讨不断增多,研究逐步深入,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在学生个体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从潜在课程及其构成入手,谈谈潜在课程与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一、幼儿园隐性课程的意义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隐课程或非正式课程,其概念是从课程范畴的角度,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等而提出的。杰克逊(P.Jack-son)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最先使用了这个概念。他在分析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  相似文献   

3.
潜在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受现阶段教学理念的制约,潜在课程的研究与挖掘工作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实际功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潜在课程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未来潜力巨大。主要从潜在课程资源开发意义着手,提出充分挖掘潜在课程价值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潜在课程的功能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炎斌 《湖南教育》2005,(23):30-31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对潜在课程的探讨不断增多,研究逐步深入,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在学生个体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灵活、适切的课程开发形态.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本文坚持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取向,把其划分为外缘主体和内核主体、一般主体和支柱主体、现实主体和潜在主体等几个层次.试从'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这个立体结构的角度阐释,提出广大中小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6.
简论潜在课程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程有不同的模式,每种课程模式都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实践表明,课程改革不能只注意到学校教育中的显性课程,还应注重发挥与其相对应的潜在课程的作用,否则,不仅课程实施的效应不彰而且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潜在课程的内涵 潜在课程又叫隐性课程,最早是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社会生活》中提出来的。潜在课程这一概念在《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那些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里并不明确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它仍然是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部分。它也许就是隐藏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全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是来自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认清和发挥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以及在熏陶、感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在整体上实现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醉闻数学潜在课程的概念,简述了师专数学潜在课程提出的心理学基础,指出了师专数学潜在课程的研究范围和特点。给出了师专数学潜在课程的设计要求和初步的教学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改革关系非常密切.然而,现实课程资源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为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建议: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丰富和拓展体育教学内容,重视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深挖潜在的体育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和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初步建立了数学潜在课程的概念 ,简述了师专数学潜在课程提出的心理学基础 ,指出了师专数学潜在课程的研究范围和特点 ,给出了师专数学潜在课程的设计要求和初步的教学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潜在课程目标、原则、内容和评价的分析,提出其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潜在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潜在课程以其丰富的内容,对推进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十分重视高校体育潜在课程的建设。其建设的策略是: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潜在课程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潜在课程中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潜在课程建设中要遵循系统性、潜隐性和序列性原则并注重课程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章论述了潜在课程的特点和作用,提出高校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为了在学校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环境,根据构建学校德育内容形式的不同,我们认为可以将德育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类.  相似文献   

15.
隐蔽课程是相对显著课程而言的,是以潜在形式存在的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隐蔽课程就是隐蔽德育课程.道德教育必须关注隐蔽课程,充分发挥隐蔽课程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将潜在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相结合,通过不同角度分析潜在课程如何运用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如何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程中发挥与利用潜在课程,从而建立起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潜在课程及潜在教育的产生与流变中探索其存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潜隐的教育功能.潜在课程以及潜在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存在,那么教育评价就应该把这种潜隐的教育功能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课程发展史的角度入手,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模式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潜在课程模式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课程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这对当前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潜在课程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理论研究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60年代末,潜在课程——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研究课题,以其独特的角度及宽阔的视野在课程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潜在课程的研究萌芽,一般认为应追溯到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思想。或许可以更早,因为从潜在课程研究的内容来看,较为关注教学的教育性,而关于这一问题早在第斯多惠等教育家那里便可以寻到精辟的论说,只是这些萌芽  相似文献   

20.
一、潜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提出潜在课程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仅接受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那么,这些价值、态度、动机是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叫做潜在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