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2.
金勇 《学子》2004,(3):19-22
吕燕,一个出身寒门的“丑女”,如今是中国最出色的国际模特,被誉为“中国第一名模”。她曾在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上荣获亚军,摘得了中国模特在世界上的最高荣誉。“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不少人把吕燕的成功归结为1999年与两个法国人偶遇的“运气”。不过,吕燕自己可不这么认为。近日记者在北京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我自信,所以我美。”她说。小眼睛、厚嘴唇、宽鼻子、满脸雀斑,吕燕怎么看也不算漂亮,甚至有些丑。但随着采访的进行,她的微笑,她的发自内心的自信,她的行云流水的讲述,渐渐让人忘记了她的“丑”,反而迷恋上了她独一无二的美。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是一位精心充沛因而多产的作家,除创作出成功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小说,她也写过许在小说作品,发表大量的演讲辞。这些作品在精神上与她的小说创作的宗旨是吻合的,它们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差异共存和互相尊重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怡 《西北职教》2005,(4):44-44
当今中国,谁最红火?答案也许有很多种,但是美蓉姐组绝对属于他们中的一个。对于她,恨她有之,爱她有之,笑她也大有人在。但是,也许很多人都对她有一种羡慕藏在内心深处,因其并不出色的外表、并不出众的言谈。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研究还有几个有待深入的问题:1.关于赛珍珠可不可以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问题,可以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以及从作品的性质来决定。赛珍珠多次说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她的作品大部分跟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她可以写入中国文学史。2.如何评价当年的西方传教活动及赛珍珠的传教士身份,总体上说,西方的传教活动对开启民智、加速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赛珍珠是一位真诚善良、热心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3.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要看到她的“人桥”作用的特点本意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上,但重在对双方文化的匡正和建设上。4.要加强有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给某国驻华大使馆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中国人,那声音冷硬得让人无法忍受。跟一位西方国家外交官的夫人谈起此事,她也深有同感。她说,如果她讲中文,使馆里接电话的中国人很没礼貌,如果她讲外语,中国人的声音就全变了。看来这个“中国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想这些由政府派到各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难道没有受过教育?当然不是。可他们中的有些人,你仅通过电话就能知道他们是多么没有教养。教育与教养在中国是两回事。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知识,所谓读书做官是也。教养是什么?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你只有尊重别人…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中国度过了30多年的时间,其双语背景、双焦透视、跨文化的独特经历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她能摆脱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束缚,以相对超然的心态,运用两套参照系去观察社会,将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理想贯串到创作中。《同胞》中主人公的边际文化人身份、经历与情感体验和赛珍珠本人最为接近。在这篇小说中赛珍珠采用主体性写作策略和言说方式,从中国人的视角去阐释美国和中国。她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和捍卫者。同时,她对中国社会现实与民族性格又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既不重复那些歪曲中国本来面目的套话,也不刻意制造美化中国的神话。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赛珍珠其人其作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她,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模范教师,晚年临池挥毫,苦练丹青,续写夕阳美景。年逾古稀的她,以病弱之躯,忘我地投入,终于完成了奥运会吉祥物的剪纸创作,表达了一名普通中国老人对祖国的热爱,对奥运的企盼之情。她就是西安老年大学国画班学员李蓉斌。  相似文献   

10.
初识高杨玉直是在哈尔滨作家协会少年小作家分会成立大会之际。经了解得知,高杨玉直就是那个中国“申办亚冬会捐款第一人”的小姑娘,当时她才10岁。看着她那白白净净的脸,梳着短发,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从她那发亮的眸(móu)子里,透出聪颖活泼的神情。她告诉我,她在班上一直当班干部,无论老师交给她什么任务,她都有条不紊(wěn)地完成,并且很出色。工作的锻炼培养了她的组织能力,使她成了一个“小活动家”,同时也使她很早就成熟起来。这对她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对写作的提高都十分有益。高杨玉直在入幼儿园时就因父亲工…  相似文献   

11.
“法治化”不是“法律化”的同义词 ,“以德治国”也不是“人治”的复辟。在经历了无数次“人治”灾难之后 ,中国开始了法治化的进程 ;在依法治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风向”又变了吗 ?非也。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提出“以德治国”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加拿大证据法中,按照一般的证据规则,传闻证据一般是不被采纳的。但是,该规则也有例外,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况下,如果满足特定条件时,传闻证据也是可以采纳的。本文就加拿大证据法中的传闻证据的证据规则从其概念、一般规则、例外规则、例外规则适用程序、传统的例外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写作规律问题 ,早在古代文论家那里已作过一些可贵的探索。但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提出 ,则是 80年代初期正式有了写作学科以后的事。2 0年间 ,关于写作规律的表述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 ,反映出认识的延伸和理论思维的递进。然而现有的诸多表述模式仍然有其缺陷。归纳写作规律时 ,应突出理论上的包容性 ,表述上的简明性 ,操作中的示导性。根据这一思路 ,写作规律应概括为三条 :一是意化律 ,二是序化律 ,三是形化律。“三律”概括了“意”的生成、序化和完形 ,反映了文章的动因、演进及取向 ,具有理论的涵盖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抓住意化、序化、形化 ,就等于抓住了写作的总体纲领。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是党在"十六大"上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该战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依法治教。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必须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依法治教的提出也已多年,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尝试从法治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日常法治话语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而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相关讨论中,日常法治话语却遭到忽略。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与法治的外来性、法治话语的"自上而下"的建构性及日常法治话语载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直接导致"法治认同"判断分歧严重,同时消弱了"自下而上"的法治发展动能。借助已有的话语素材和共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与权利话语的相关研究,可以对当下中国日常法治话语状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预测。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进程中,需要从法治概念系统完善、法治热点事件参与两个层面"回应"日常法治话语。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它表现为对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等法治原则的恪守、邓小平在指出人治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法制化民主来正确处理人治和法治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官僚制传统,沿袭至今已经衍生了官僚主义倾向,导致腐败问题层出不穷,不仅损害社会公平,而且危害社会稳定。而西方倡导的韦伯式理性官僚制带给了西方国家在那个特定发展阶段以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是否要反思,我们的官僚制传统历史悠久。为何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效果?这两种官僚制之间究竞有哪些本质的不同?而在现阶段西方国家在理性官僚制基础上高度发展以后,开始对官僚制进行批判反思,是否在我国现在还未进入如西方国家一样高度的发展阶段时摒弃官僚制?文章力图分析两种官僚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中国官僚制的前景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9.
本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战略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深刻辨析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不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而且还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明确阐述了“法治”与“德治”两并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