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散文家苏轼在一首《赠刘景文》的诗中曾写道:“荷尽己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诗的意思是说,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雨伞般的绿叶早已枯萎,但是凋残的菊花仍有傲视霜寒的劲枝。这其实是在歌颂大自然之景的残缺之美。事实上,正如大自然的美景时常残缺一样,生活中的事也是一样,而作文是在表现生活,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其实也是在表现生活的残缺之美。那么现实生活中,哪些“残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残缺构思和取材”的角度呢?  相似文献   

2.
李相 《文教资料》2013,(10):7-8
对于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合的批评,自五四起就争论不休。作者认为,残缺的美,才是极改的美,才更加耐人寻味,并具体阐述了未完的红楼留下的美。  相似文献   

3.
思索,是一种精神活动,本不可名状。作者把它比作“犁”,既贴切,又形象,你不能不赞叹其思想的穿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思索,为理想所牵引,被开拓者所驾驶,以犁一般的锋刃,从人生的道路上深插下去,并由一代代的创造者接替,留下生生不灭的花朵、果实,留下岁月的风尘掩埋不了的足迹……”你读了这一段文字有何体会?将来,你怎样让思索之“犁”去不断开拓自己理想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像宗白华所说“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它,却不能动摇它.”对于语文教学文本亦是如此,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作者的美的感受,它们或是大自然给予的强烈震撼,或是人性闪光点的呈现,或是人生哲学的洞察.但读文章的功利之心常使这种美感冲淡,只注重文中的语言知识,没法深刻感受作者的特有心境.所以,教师要扬起美学风帆,“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才能使语文教学“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5.
“残缺”真的美吗?长久以来,断臂的维纳斯被誉为是美的化身,许多人都习惯于将她的美归结为“残缺美”。因为断臂,所以美丽。简直荒谬!我不相信当维纳斯原先的手臂完美无瑕地被接好时,人们便认为那是丑的化身。维纳斯的美在于她的姿态是人类所能摆出的最美的姿态,在于她的线条流畅,在于她的神韵迷人,而绝对不是她的断臂。假如人们非得视之为美,那也只是上述的美点掩盖了断臂,使人们接受并包容了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我无法想像,所谓的残缺之美,竟然是美的极致,事实上那都是一些所谓“专家”的故作高明。如果维纳斯的美真的在于她的断…  相似文献   

6.
写作成功之路上的起点,绝非一个。写句,也是写作成功之路上的一个起点。如果说一篇佳作,是一片蔚蓝色的大海,美句,便是这片大海上的一叶白帆。王勃的《滕王阁序》你欣赏过了,也许部分内容忘了,但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美句你怎么也忘不了。具体到一篇成功之作中,名句之“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1)揭示题旨之句。这种句子是作者的命意之点,有了它,作者的思想之火就明晃晃地燃烧在你  相似文献   

7.
朋友,向前走     
朋友,向前走,千万别回头。朋友,青春的风景在前头。听过这句话吗?“人生像辆列车,我们则是上面的乘客,沿途的风景固然很美,但那终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如果你硬要下车去欣赏,你就会被列车抛弃,虽然你还会搭另一趟车,可是你已经迟到了  相似文献   

8.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被人说短道长,毁之者有之,誉之者有之,你都必须面对。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呢?季羡林先生的这篇短文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一篇好文章必须能够道他人之所未道,能够道他人之所不能道,一句话,必须“固执己见”,独出机杼。季羡林先生的这篇短文就做到了这一点。开篇即与人“较劲”:“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而且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接下来的具体分析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毕竟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识见端的不同凡响。先用曾经读到的一个故事很艺术地告诉他人:世界上有很多的毁誉…  相似文献   

9.
这篇作文很有意思。在读到最后一句之前,你会一直以为作者是在写“我”如何去寻找春天。也许你心中会想:这样的作文太“老土”了吧?可是突然,你读到了最后一句:“今天中午,我就在春姐姐的怀抱里美美地睡了一觉!”这时,你可能糊涂了:它写的到底是梦,还是真事?再回头看文题,你终于  相似文献   

10.
快乐新书架     
《小学生》2014,(11):41
《你好,安东医生》作者:西村敏雄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轻松幽默的医院故事,让我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减轻对上医院、打针吃药的恐惧。《穿越法国的猫》作者:(美)凯特班克斯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关于家的记忆是什么?对于这只猫来说,是柔软的六月禾,是树叶的沙沙声,是浓郁的柠檬香气,是大海的气息,是柔和的灯光……《第一次提问》作者:(日)长田弘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今天,你仰望天空了吗?”“‘‘谢谢’这样的话语,今天你是否说过?”……《第一次提问》用三十个诗意的提问,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发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真。  相似文献   

11.
读过《拉萨的天空》一文,拉萨天空那种湛蓝纯净之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拉萨天空的湛蓝纯净之美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吗?  相似文献   

12.
第八回合     
残缺的作文方阵残缺的作文方阵,要你来抢救小看官,下面是文章的头部,它的身子、脚都不见了,你能补全它们,让它成为一篇健康的作文吗?昨天下午,我和文文他们正在打球,忽然班长跑过来说:“丁丁,老师叫你,让你马上去她办公室一趟!”完了,老师叫我去,难道昨天的事,她已经知道了?  相似文献   

13.
美,在飞扬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什么是美呢?就请您听听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吧。写字课上,学写生字“美”。我问“:‘美’可以组成哪几个词语?”“美丽。”“美好。”“优美。”……我连声说好。突然,张宇轩说:“美人!”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发出哧哧的笑声,还唧唧喳喳地说:“美人,美人……”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些孩子对美人一词特别敏感呢。我大声说:“对,美人!”“老师,还有美女!“”对!美女!”一说到美女,孩子们哄堂大笑,有的在挤眉弄眼地窃笑,有的红着脸在伸舌头……看来孩子们对“美人”的认识已经社会化、狭隘化、复杂化了,似乎“美女”一词是不能…  相似文献   

14.
一这本是池莉一篇小说的题目。你以为你珍爱,就能永远拥有?你以为你珍爱,别人会为你停留?生活,永远是无可奈何。小说渗透着池莉这样的生活观:瞬间即永恒,残缺乃至美。你以为你是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古希腊神庙上刻着的文字永远在提醒着世人:认识你自己。语言即是人本身,关注语言即是关注人本身。人们啊,认识你自己,请先从称呼始。汉语中“我”是戴镣铐下跪的犯人,英语中“I”永远是顶天立地的大写,这对自身的称呼即可见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重视的是个体的独立价值,个人的尊严与权利;中国看重的是自我约束,群体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木子美吗?那么“芙蓉姐姐”和“菊花姐姐”总会听说吧?你究竟是“玉米”、“盒饭”还是“凉粉”呢?什么?你都不清楚?“酱紫”啊,那么你家“小强”总该好吧?……其实在网络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网络与生活都是平行的,慢慢的,网络与生活发生交叉,重叠,直至相互影响。九年前你也许还不知道网络吧,八年前也许你刚刚学会了上网看信息,七年前也许你学会发邮件了,六年前你还嘲笑那些不懂得什么是QQ的人,五年前你就开始疯狂而猖獗的在BBS、各式的虚拟社区等灌水、交友……当层出不穷的网络方式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赵燕问:《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 《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即写了作者的游山之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呢? 在第三节,作者先发感慨:“于是余有叹焉。”这一句由记转议,由悔变叹。接着作者层层深入地谈了三点游山之得:1.要求思。作者认为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观”后深广的求思,也就是作者悔恨自己没有古人那种深广的求思精神。作者告诉人们要观更要求思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由悔产生的一种游山之得。2.要有志。作者先写了游华山洞所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后写作者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再根据作者的所见所感总结出游山之得:故非有志者  相似文献   

17.
王东问:《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 《与朱元思书》的二、三两节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奇山异水的呢? 在第2节,作者抓住了“异水”“清”、“急”的特点来描写。作者先写水之清澈的静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看,水是那么晶莹透彻,可以一眼望到底。连那倏忽来往的游鱼、累累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作者用“缥碧”写江水之色。用“千丈”写江水之深,用“见底”写江水之清。用游鱼可数,衬江水之明净;用细石可见,衬江水之清澈。所以,前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  相似文献   

18.
"希望,我终于看见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希望?作者经过什么样的努力看见了它?为什么说"终于"看见了?阅读文章你会发现,全文记叙了作者的一次旅程感悟。作者是一位生来就看不见东西的盲人,常常是怀着这样一种近乎疲惫的情绪,没有希望,更无所谓失望。在一次旅途中,被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女孩积极的生活态度打动了,认识到头上三尺有希望,不跳起来就永远抓不到;认识到除了残缺,与健全人也没什么不同,从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文章感情真挚,读后你一定很受启发。我猜:这还是一个孩子,大概她也只有十七或者十八岁。她一定是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她的父母…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年是周总理的诞辰一百周年。想起周总理, 我头脑中不禁涌出这样的诗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是诗人柯岩在1977年在《涛刊》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的,后来竟不胫而走,许多报刊纷纷转载,电台纷纷播诵,多家出版社收入悼念周总理的诗集,还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这首仅几百字的一首诗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深厚的感情。而这首诗恰恰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有人说,散文是美文,而诗歌是美文的美文。她的美表现在多方面,而这首诗的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巧用辞格表达强烈的感情 多次用“反复”的手法,使作者要抒发的对周总理无限崇敬、怀念的感情一次次向前推进。 诗是主情的文体,这首诗一开始就用“呼告、反复”的辞格表达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问题的无限怀念之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里,第一句是呼告,划横线的是反复。反复辞格的使用,仿佛痛失亲爹娘的孩子在反复低吟对亲人的怀念,抒发无比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诗歌 教 学 中 提 问 的 设 计 往 往 关系到一节 课的成败,好的问题设 计 能 抓住 诗 歌 中 作 者 寄寓 深 意 并 高度浓缩诗 人情感的关键词,这些 关键词或在 转折之处,或在矛盾之 处 , 或在 重 复 之 处 等 等。 在 教 学 《 我 用残 损 的 手掌 》时,我 巧 妙 地 设计了四个 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完 成了对这首诗的解读。 这四 个 问 题 是 :一 、你 怎 样 理 解“ 残 损 的 手 掌 ”? 二 、诗 人“ 摸 索”到了什么?三、你认为“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四、怎样读“永恒的中国”? 首先,诗的 第一 句“我 用残 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