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元“利济苍生”的利义观思想,充分反映了他义利并重的功利倾向,是中国古代继墨子和韩非子之后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当时的高峰。他主张积极出世,作当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现代青年形成积极的人才观也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颜元“利济苍生”的利义观思想,充分反映了他义利并重的功利倾向,是中国古代继墨子和韩非子之后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当时的高峰。他主张积极出世,作当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现代青年形成积极的人才观也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古代的养生学到今天的老年保健学,概括起来,有两个对立而矛盾的概念:一种强调“静”,一种强调“动”。前者,提倡节食、素食、寡欲、谈泊、静坐……,后者强调运动、锻炼、营养、工作、社会接触……。那末,究竟应该是“静”还是应该是“动”呢? 何晏道:性静者多寿考在我国古代,提倡“静”的养生观居多,其源渊与黄老哲学、道家思想有关。讲究素餐、节食、寡欲、淡泊、静坐、甚至“龟息”。儒家也多讲究“仁者寿”(《论语雍也》)。何晏说:“仁者无欲故静,性静者多寿考。”朱焘也说:“(仁  相似文献   

4.
邹娟 《科教文汇》2007,(11Z):196-196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教育观之我见 中国要走向世界之林的前端,首先要研究、借鉴、总结各国教育模式,要形成中国式的、有特色的教育,就应从现在抓起,和国际接轨。中国的振兴在教育,为此,作者就中国古代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模式、中西方教育模式之比较、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式及创办特色教育、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合格人才和面向21世纪的国际竞争等问题采访了陕西经贸学院院长、教育学家樊光鼎教授。 樊光鼎教授说,我国开办私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当时创办私学有3个进步意义:一是有力地冲击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加速了“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历史转变;二是为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改进培养了一批人才;三是揭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为封建制的确立准备了各种理论和政治方案,成为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思想上的先导。孔子在教育思想上有独特之处,如“性相近,习相远”,否定了“天命说”和“血统论”,强调了后天学习和教育作用。他提出  相似文献   

6.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今年初又提出”以德治国”,由此使“德”与“法”并举相济,成为我党治国施政的基本方略。江总书记“德法相济”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德与法本身的含义,还是德与法在治国中的地位,都与我国古代儒家的“以礼治国,德主刑辅”、“德礼刑罚,相须为用”的治国思想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德和法,在人民性上实现了有机统一,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法是体现人民利益的良法。“德法相济”就是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德和法,加强党的建设,治理国家,实现民族强盛。  相似文献   

7.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优良传统,汉代是“德治”的重要时期,主要是“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武帝确立“孝治”政策,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汉初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经过统治者的强化,“孝治”不但成为辅助治国思想,而且有了立法。对汉代“孝治”的研究对我们提倡尊老敬老,提高全民道德水平和“以德治国”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发愤著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动力。尽管正统的儒家文艺思想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仪”,但更多身处逆境的文学家们依然走向了一条叛逆之路,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明代的李贽,他们结合各自所处的时代、个人的遭遇、创作体会,对“发愤著书”理论进行补充、发展,为我们总结了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发愤”史,从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穷且益坚”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本文通过对“修身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将帅素质”、“诚信思想”、“无为而治”思想的描述,阐述了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只有你有了一种思想,才能去行动,就像人类登月一样,开始只不过是一个设想,古代传说“嫦娥奔月”便是一个例子,古人们对梦想的寄托,到了后来,人们开始着手设计方案,使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1.
公培红 《科教文汇》2009,(23):280-28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从古代文献有关孔子的言行中,可以剖析、感受其“尚中贵和”、“动静合时”、“身心兼修”等养生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代健身运动有重要的导引、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清明 《科教文汇》2008,(3):190-190
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他们共有的文化“潜质”——“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思想”。儒从伦理道德上倡言“天人合一”,使“天则”道德化。中国古代建筑在其思想影响下,逐渐礼制化、规范化、标准化。道以“无为”为其思想基础,倡导返朴归真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园林构建。  相似文献   

13.
张磊 《科教文汇》2007,(9S):178-178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文章对比了中西形而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人们对化学现象没有多么深刻的认识,所以古代化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化学理论”,如果说有,或者至少说有什么一种思想对化学实践进行指导的话,那么只能是哲学。比如,中国古代有阴阳说和五行说,古希腊有“四根”说。而柏拉图认为四种几何形状是构成世界的“元素”,并指出“元素”之间可以互变,亚里士多德则提出构成万物的“四元素说”。在上面各种自然哲学理论的指引下,化学得到了发展,相继出现了炼丹术和炼金术。炼丹术和炼金术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错误的,但是在炼丹、炼金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客观上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混沌与经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寅峰  汪应洛 《预测》1993,12(3):40-41,45
混沌(chaos)是系统不规则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经济系统中,许多经济现象从表面上看具有极不规则的特征,这就为人们试图用混沌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模塑以及经济预测提供了条件。混沌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的“不稳定性”,“结构变化”对系统的影响,以及“非正常行为”出现的原因等,这恰与以往在经济理论和建模过程中以强调“稳定”、“均衡”,以及“合理行为”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照。为能较好地研究经济预测中的有关同题,将混沌中的思想方法加以细致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下面拟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混沌与经济预测的同题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1 混沌关于混沌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人们用奇异吸引子,李亚谱诺夫指数以及对初值的敏感性等来研究与定义混沌,然而每一种定义往往都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和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整合”是福列特管理思想的核心。和合是差异、冲突基础上的融合统一,整合是冲突各方利益的协调兼容。在思想内涵上,和合管理与整合管理在承认差异、强调融合、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存在共同点,又在管理对象、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点。二者的比较分析为中西管理思想的互鉴融通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著名批判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在对传统非人性化和压迫性教育理念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教育理论以及与之对应的“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猛烈抨击了把学生当做“无意识的储存容器”的“储蓄式”教育理念,强调在师生合作的环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形成行动与反思的能力。“对话式”教学思想深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娜 《金秋科苑》2009,(14):17-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就有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马克思也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角度作了论述,为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义利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是两代思想家关于道德规范与求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义,指道义和政治原则;利,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在中国思想史上,围绕义利这一问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以儒墨道法兵五家的思想最为突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深刻而久远。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科技创新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的概念(见《发明与创新》03年第10期严建新:《原始性创新综议》)。其实,两者都是要强调“原创性”,即创新的原始性,是要强调研究者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首次性,即是研究者提出之前所未有的。因此,“原始创新”也就是“源头创新”。有人提出“源头创新”应同时具备“原始性”和“唯一性”两个基本性质。我认为“唯一性”是许多情况下做不到的苛求,强调它反而不利于科技创新的事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一个研究人员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需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