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愈为什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安徽省2004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中曾出过这样的题目,试卷参考答案为:①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②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了气体“PV”的物理意义.从宏观上讲“PV”可理解为气体压强P所产生的势能,称为压力势能;从微观上讲“PV”是表征气体内部分子或原子问相互作用强弱特征的量.并应用来解释光子气体的“PV”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似乎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创作的《玉茗堂四梦》都以主人公的梦境为精华、为枢纽.在他的诗文集中,"梦"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的含义十分丰富.有时泛指常人的梦,有时特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梦,有时喻指人生,有时则喻指文学创作的特性.最后一义是汤显祖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贡献,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义”作何解?古往今来,仁见仁,智见智,一曰:“义”,“仪”也;二曰:“义”,“善”也;三曰;“义”,“宜”也。“仪”说认为,“义”原意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诗经》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大概从那时开始,人们逐渐把外在容貌行为的“仪”演变成内在的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义”。  相似文献   

5.
“义”作何解?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曰:“义”者,“仪”也;二曰:“义”者,“善”也;三曰:’‘义”者,“宜’也。“仪”说者认为,“义”原意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诗经》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大概从那时开始,人们逐渐把外在容貌行为的“仪”演变成内在的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义”。“善”说者认为,“义”就是善,指人走正路,不走邪路。《孟子·离娄上》载:“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所谓“人皆有所不为,达于其所为,义也”,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构建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3“内容标准”的第一部分为“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应“了解区域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一、知识构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3“内容标准”的第一部分为“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应“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与界线.对于“区域”这一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把握“区域”的基本特征.一是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的界线可以是人为划定,也可以是自然形成.人为划定如我国的各级行政区界线,又如世界上的洲、国界线等;自然形成界线往往是渐变、过渡、模糊的,如我国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红壤和砖红壤区的分界线等.  相似文献   

8.
林育芳 《学子》2004,(5):56-5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我在疏通课文时很自然地将句中的“黎民”一词解释为“老百姓”,谁知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还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把“黎民”解释为“黑头发的民众,少壮者”。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9.
天体问题,由于涉及宇宙、航空航天、地理等实际背景,更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然而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很多学生却感到头疼,知道是天体问题,也用了公式GMm/r2=mv2/r,但一做就错.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错误主要来源于对所用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具体含义理解不清,其中对不同距离(公式里通常都用r表示)的理解错误最为常见.那么在天体问题中,常见的距离有哪些,含义又怎样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①万有引力公式GMm/r2中的r,指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对匀质球体,则指球心间的距离.②向心力公式mv2/r中的r,…  相似文献   

10.
《女吊》作为鲁迅遗嘱的衍义,对理解鲁迅晚年思想有着特殊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以田野调查方式考察鲁迅之女吊与绍剧之女吊的区别,进而推断鲁迅之女吊复仇精神实为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无疑对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鲁迅的“女吊”并非绍兴目连戏中“女吊”的简单复刻。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女吊”形象建构的系统梳理,结合不同时期对女吊“复仇”精神的思考,深入解读鲁迅之女吊形象形成的多方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解读“复仇”精神的不同立场,进而指出在《女吊》的书写与解读中,鲁迅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不同时代对以“复仇”精神为代表的“鲁迅资源”的建构同属于一条路径:文化资源的再征用。  相似文献   

11.
12.
自科学发展观之"以人为本"提出以来,国内学界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其中,针对"以人为本"的"人"之含义问题,学界形成了"类存在意义上的人"、"人权意义上的人"和"无产阶级执政理念上的人民"这样三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细品之下,每一种观点都有着可以磋商之处,抛砖引玉,略加述评,以求教于学人。  相似文献   

13.
“三顾茅庐”这一妇孺皆知的成语,在统编教材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均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讲解这“三顾”之“顾”,就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了。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字典辞书中的释义吧———《现代汉语词典》:顾(3)拜访:三顾茅庐。《汉语大词典》: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亦泛指一再顾访和诚意邀请。新版《辞源》[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世称三顾茅庐。新版《辞海》:顾(5)拜访。如光顾;枉顾。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汉语大字典》:顾(4)探望,访问。如:光顾;枉顾。…  相似文献   

14.
李萍  王海民 《天中学刊》2012,27(3):36-37
在《资本论》中,"拜物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含义,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拜物教"是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意识,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都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具有意识形态特性。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相似文献   

16.
“读论零墨”自上一期推出以来,小夫子不服气了,说是抢了他的“收视率”,哈哈。其实难怪,“零墨”的考据详、观点新、论证实,怎能不吸引“文言坊”诸多旧雨新知的“眼球”呢?陈雨石老先生还想对你们说:读典籍,要“以古为训,食古而化”。此话怎讲?就是既要“拿来”其中的精华,又要忌“食古不化”,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懂得“消化”。陈老先生的“消化”之功确实了得,请看——  相似文献   

17.
朗读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班上出现了两种理解:风雨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教师用书也是这样解释的);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去,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一个是"回来",一个是"回去",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持第一种理解的认为"归"与"到"同为回来之意,风雨、飞雪同为自然现象,春天在风雨的陪伴下来到人间,而飞雪是迎接春天的使者。  相似文献   

18.
莫英杰 《考试周刊》2013,(37):141-141
在应用楞次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阻碍"是一个关键的词,正确理解它的意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应用楞次定律时,先判断原磁场的方向、原磁场的变化情况,再根据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判断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最后利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  相似文献   

19.
雪之署于杂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有的人认为这个笔名“同本文联系起来看,正是给三个‘读书入’昭雪冤枉——他们并未被‘二桃’所杀,只是被教育总长的不通所杀罢了!”有的人则认为“雪,洗涤之意也;之,为代词,系指‘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我觉得这二种说法对“之”字的理解均不甚妥恰。说鲁迅是为三个“读书人”昭雪,是不通的,因为他们并  相似文献   

20.
第一,"之"的释义:郑笺把"谁之永号"中的"之"解释为动词"往",不免有些文法欠通。一.首先考察一下"之"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情况。"之"作动词(相当于"往、致、到"),带宾语,有四种情况:1、"名词+之+处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