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试论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史前文化是东夷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县的爪墩遗存与沂源猿人后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将军崖岩画是东夷后李文化的杰出代表,二涧遗址的北辛文化是东夷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大伊山石棺遗址使得东夷大汶口文化熠熠生辉,藤花落遗址是东夷龙山文化全面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而朝阳遗址与东夷岳石文化的发展处于同步序列之中。  相似文献   

3.
东夷文化主要指远古时期生活在海岱地区的东夷族人所创造的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文明的区域性文化。随着夏、商王朝的出现,东夷文化日渐与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碰撞、融合、转化.春秋时期的齐、鲁文化便是经历了这种碰撞、融合后出现的两个文化主体。而孔子就出生、成长于这一区域,必定会受到这一区域文化的影响。东夷文化对孔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间接两种形式,孔子对待东夷文化的态度也有反对与赞赏两种。  相似文献   

4.
根据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所示,古越地有着同中原文化一样发达的文明,越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姑蔑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越文化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统一场论”(把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起来,作综合考察排比,以求得较正确的答案)的研究方法,由《左传》记郯子关于少氏“以鸟名官”的谈话,探讨龙凤形象的文化内涵及东夷文化的流变.太氏所在的东方(东夷)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龙的形象的产生,是东方人对人类起源的解释.龙的形象是古人对雷电现象所作的观察,但闪电(长条形张牙舞爪状)不是生物,作为一种图腾,鳄鱼则是其具体生动的代表,故龙的形象是用互渗律虚构的产物。后来龙成了帝王和封建皇权的象征。凤鸟,或曰凤凰,也是现实中没有的,凤凰的原型是野鸡.凤鸟作为一种吉祥物,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固定下来.龙与凤二者连在一起,由帝王渐进民间,却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夷文化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文化,它影响和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东夷文化在商代是自愿融入文明洪流的,在周代却是被迫的.当申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的营养而崛起之后,东夷文化的领先地位也就丧失了。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山东东部作为东夷文化腹地,是中国礼乐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虞舜作为东夷部族的首领,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发展,尤其是《韶》乐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创造凝结了东夷部族世代的音乐文化积累,并体现了东夷族在史前先进的礼乐文化。春秋时期,《韶》乐在东夷族祖居地齐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在中国音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挽歌是古代丧葬礼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哀祭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曾在汉魏晋南北朝时风靡一时,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历来研究者很多,但是关于挽歌的起源问题,均是各自持一说,莫衷一是。本文通过,甄别旧说,考辑文献,追述挽歌背后的文化渊薮。认为挽歌起源与东夷文化存在着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东夷文化中的归山观念、神仙文化及部落图腾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也谈龙凤形象的塑造及东夷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历史传说、古文献记载、地下考古等方面阐述了"龙"凤"形象的塑造始源于东夷人的蛇图腾与鸟图腾崇拜,从而论证了东夷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化的真正主源头.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鬼与神的概念比较确定 ,鬼专指死者的灵魂 ,而鬼的归宿地因部落不同而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之后鬼魂归山 ,变为山鬼。沅水流域的居民具有东夷族血统 ,那里形成的山鬼形象 ,是为山中女鬼 ,是融入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山鬼》正体现了这种观念 ,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东夷文明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文明形态,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它的起源与分布,它与中华文明的融合过程,它对中华文明独特贡献的分析,探索东夷文明曾在中华文明形成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沂沭旧石器文化与细石器文化,为海岱区域古文化的重要源头。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陵阳河类型与尧王城类型为代表的鲁东南地区文化,曾以创造性的高品位成果,居于海岱文化的领先地位。夏、商、周时期,本地区文化与时俱进,在海岱文化融入华夏文化大体系的历史进程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黄崴  王晓燕 《教育科学》2006,22(5):24-27
学校与社区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该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互动模式、以教育资源共享为前提的互动模式、以法制规范为指导的互动模式、以社区活动为依托的互动模式以及以组织为基础的互动模式。为改善学校与社区关系,可以采取校长创建良好关系策略、运用媒体改善关系策略、家校关系改善策略、学校危机预防与管理策略以及沟通策略等。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是新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他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宪政语境下党法、党政关系,对中国宪政的内在特有品格给予了科学的界定,并亲身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探索与实践。他所倡导的"依法办事"、"党政职能分开"思想,为我党过去和现在正确处理和规范党法、党政关系指明了方向,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津规范的是人们的行为,学校、教师对学生不论是用肯定的教育方式还是用否定的教育方式进行管理都应符合法律规范。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往往因理解有误或使用方法不当而违反相关的教育法律。文章从教育法津关系讨论否定的教育方式“惩”,其意在于通过正确地把握教育法律关系中“惩”的实质,使学校、教师在运用教育之“惩”时,可以“惩”得合理、“惩”得合法,“惩”得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的党群关系建设理论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当前党群关系建设的传统思维相对于新时期的要求,已经开始显出一些不足,对党群关系建设进行思维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体育中“人天关系”和“身心关系”两对范畴作了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论述。外部自然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研究,体育活动能改变人的精神及心理状态,是精神本身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的内容之一,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关于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互相依存关系的论述,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美的境界,从而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超越等基本特性的师生关系。审美型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的生活态度,并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立美——为学生创设一种审美环境和审美——善于发现学生的美两方面构建审美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