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持人语:2006年对鲁迅研究而言是个"大年",因为这一年恰逢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中国人有"逢五排十"要搞大活动的习惯,这就使2006年显得非同寻常。在这一年里,厦门、广州、绍兴等鲁迅生活过的地方都到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既是研究,也是纪念。同时在这一年里,学术著作的出版和学术论文的发表,都有新的创获。更为可贵的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专门开辟鲁迅专题研究专栏,以推动鲁迅研究的深化,同时也为这不同寻常的一年留下更多值得珍视的成果。当然,纪念也好,研究也好,其实与鲁迅无关。鲁迅有言在先:"将来我死掉之后,即使在中国还有追悼的可能,也千万不要给我开追悼会或出什么记念册。因为这不过是活人的讲演或挽联的斗法场,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整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结果至多也不过印成一本书,即使有谁看了,于我死人,于读者活人,都无益处,就是对于作者,其实也并无益处"(《病后杂谈》)。鲁迅不需要对他的纪念与研究,但我们需要。在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进程中,鲁迅像是一个热源,我们需要来他的热量来驱除寒气,更需要他那些咬牙切齿的文字,来荡涤沉积在生活深处的污垢,更需要他那双睿智的目光,来探寻通往营地的路径。2006年,我想,更多学者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走近鲁迅、阐释鲁迅的,并在对鲁迅的阅读与研究中,感受着自身的命运,体味着人间的冷暖与苍凉,寻找着灵魂的依托和精神的岸堤。是的,鲁迅不需要,我们需要,所以鲁迅还要研究下去,还要纪念下去,这是鲁迅的悲哀,是我们的幸运……2006年,鲁迅研究丰饶、沉实,我们希望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这就有了陈志浩的这篇文章。但限于条件等因素,本文可能存在一些疏漏,还望方家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2.
聂绀弩的《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和《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两篇论文,准确地把握住了鲁迅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形态,以及鲁迅思考问题的特殊角度,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而又切合实际的独到见解,在鲁迅研究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傅安辉教授的<鲁迅研究>>是系统地阅读、了解鲁迅及鲁迅研究的一本好书,因为它具有系统性,史料性和体悟性,能给你一个立体的鲁迅,并且语言优美而不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这是当时国人为此争论不休的一个重大话题。茅盾、王统照分别在长篇小说《子夜》、《山雨》中以坚实的生活基础、深厚的笔力为我们揭示了当时中国城乡政治、经济生活的实质——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急关头,国家正在加速半殖民、半封建化。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显示了当时左翼文学的实绩,从而使1933年成为“子夜山雨季”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南方日报》记者就鲁迅后人认为鲁迅被国人误读这个问题,专访了著名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钱教授说,据我了解,中小学生对鲁迅普遍存在一种敬畏之心,有距离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对鲁迅的选文有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中小学生读,会造成阅读障碍,而另外一些精彩的却遗漏了。  相似文献   

6.
针对2000年《收获》杂志第2期“走近鲁迅”专栏引起的文坛风波进行了全面述评,强调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其中包括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思想家的影响和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同时也有其植根的现实土壤,《阿Q正传》等剖析国民性弱点的作品,是一种文学审丑行为,其目的是通过民族的自我反省,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决非受西方人东方观的蒙蔽,遮盖了殖民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根据个人政治理念改变鲁迅历史原貌的“重塑”行为,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选择的趋利避害原则。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在实践上取得伟大胜利的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对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和建设已经且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在20世纪中国文论史上,毛泽东的身份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文艺理论家。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往往立足于政治的视域,在这种视域中,文艺工作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实现革命理想的"文武结合"的斗争方法之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对20世纪中国文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回顾鲁迅研究的历史 ,以史为鉴 ,温故知新。鲁迅的人生哲学对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恒久的意义。鲁迅研究在 2 1世纪能否得到更加健康深入的发展 ,关键在于研究主体的综合素质能否得到尽快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各教派宣扬的宗教神话,但却将了解宗教视为必要的修养。因此,从他丰富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三大著名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十分熟稔,多有论述,对那些较小的宗教流派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阐释。本文侧重论述了鲁迅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密切关系、对《圣经》的评价、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以及对《圣经》词语典故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之后北美、澳洲和西欧国家关于鲁迅研究的基本面貌,对英语、法语和德语世界鲁迅研究者的重要观点、学术理路、研究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指证了他们著作和论文所显示的创造性,同时也道出了他们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怨恨:鲁迅研究的新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的论争与停滞和重复阶段。实际上,“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因为怨恨来自于传统力量的强大,怨恨来自于现代文化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的矛盾,怨恨来自于现代性本身的内部矛盾,怨恨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对鲁迅、胡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无论是二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是其个人人格的形成都与他们的传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主要集中为七个专题:鲁迅与孔子、鲁迅与佛学、鲁迅与禹墨、鲁迅与越文化、鲁迅与鬼文化、鲁迅与节日、鲁迅与汉画像石等,冯光廉、张松、蒋永国、张克、谭桂林、韩大强、杨义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巴蜀文化给予过强烈关注,将《蜀碧》视为“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并直接体现在对国民性的思考中。又在邹容《革命军》关于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中,找到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他对“五四”青年时期巴蜀作家群给予了充分地评说,并且大量编选巴蜀青年作家的作品。对巴金、沙汀、艾芜、周文等巴蜀现代作家给予过热情扶持。现代巴蜀作家沾泽于鲁迅甚多,他们对“鲁学”的建立,也贡献颇大。吴虞、郭沫若、敬隐渔等对“鲁迅学”的建构,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鲁迅诗歌研究依然沿着旧体诗与新体诗两类不同的诗体类型而进行,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一,在鲁迅旧体诗的研究中,实证方法和比较方法的运用形成一种趋势。研究者通过大量史实的稽考、本事的还原,廓清了鲁迅旧体诗的历史背景和深厚内涵。比较的方法注重在研究中引入一定的参照系,在与古代诗人或同时代诗人的比较中彰显鲁迅旧体诗的独特美学风格。第二,在对鲁迅新诗的研究中注重诗史背景下的意义探寻,研究者大多着眼于鲁迅的新诗创作之于中国新诗史的意义,因此形成了"鲁迅与中国现代新诗"这一重要的论题。将鲁迅新诗置于中国现代新诗史的大背景之中来进行考察时,重点集中在文化史层面的解读以及鲁迅对中国新诗建设的贡献两个方面。上述两个方面基本构成了21世纪初鲁迅诗歌研究的新趋势,并从不同的层面展现了鲁迅诗歌研究宽广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鲁迅处于彷徨之期,佛学如同一道灵光温暖了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与佛学产生了某种契合。形成鲁迅与佛教的因缘,我们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民间文化中神佛内容的薰陶;当时的社会佛学思潮及其恩师章太炎的影响;自身所处的精神困境导致的对佛教文化的亲近。但在与佛教的关系中,他始终保持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