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教育面临许多困境,其工具理性的思维导致培养了失去自然本性的"陌生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教育历来是教育的核心,现代大学之道应回归到人性教育的轨道。从古典到现代,自由教育的宗旨是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思想在现代大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想应致力于现代人主体性的启蒙,致力于生命意义的寻求。  相似文献   

3.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十分注意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任何人性观点都是与其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中国古代的人性学说、现代西方的人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学说中,可以寻找到一些人类探索自己本性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美在生命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现代文学也随之政治化。而沈从文依然坚守叙写“人性”的主题.构筑自己的文学理想。本文从抒写人性的角度,对《萧萧》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7.
诗化小说以叙事的散文化、语言的诗意化、环境的主体化、主题的象征化和人物的纯一化为表征,在字里行间隐喻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凝聚着作者对人性、对文化乃至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统编版教材选编了《哦,香雪》《百合花》《荷花淀》和《边城》等多篇诗化小说作品。对这些诗化小说的阅读教学,我们要在梳理、比较、整合和鉴赏中打通学段,构建“从一本书到一类书”的解读路径。  相似文献   

8.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结合小说特殊的文体特征,我们应该从"揣摩叙事之工""品悟人性之真"这两个角度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内容重新构建,着力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叙述故事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和叙述时间,从而品悟到作品揭示的真实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着重谈及的是废名、沈从文、萧红、艾芜和孙犁的作品。理想,作为一种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期望,本文将从审美理想、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论及。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中的理想注重人性和审美,是一种在美的包容下,逐渐趋向于社会的美好人生图景。废名一沈从文一孙犁抒情小说中的理想体现了从市美理想到人生理想再到社会理想这一与时代暗合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池莉是现实主义者,方方是理想主义者。池莉从早期的“过日子”小说到后期的再现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社会,都采取客观冷静看取生活的态度,要人直面现实,按照现实生活的法则去规约自己的行为。方方从早期表现人性的美好到表现人性之恶、人性之丑,理想主义信念始终没有改变。池莉“不谈爱情”,只注重物质实利和生理需求,是现实主义爱情观的表现,而方方追求的是智慧相当、心灵契合的理想爱情模式,摒弃了池莉的物质实利。  相似文献   

13.
城市是欲望膨胀与赤裸之地 ,人性的本质、人格的变迁较乡村更易窥见。曹禺的《日出》于旧中国 30年代的城市一角 ,生动形象地凸现了人们的财欲 (金钱欲 )、权欲、性欲、享乐欲以及求生欲、死亡欲 ,并从城市欲海中翻滚折腾的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抖露人性的光明与阴暗、人格的常态与变迁。过度的纵欲与道德的丧失使得城市渐渐沉沦 ,走向毁灭 ,作者最后祈盼与呼唤着“日出” ,因为它象征着新生 ,孕育着希望 ,遥指理想的城市文明范式以及健康健全的城市人性与人格。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想作为人的理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表达着人对自身、社会以及教育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和真诚渴望,既积蕴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崇高的价值追求,也充盈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真切的理性关爱。教育理想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塑造着理想人格,以其非凡的动力特质促进着社会发展,以其深切的人性关爱提供着价值关怀,体现了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佳丽 《文教资料》2012,(26):81-83
"仁"是儒家学说当之无愧的核心思想,它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仁"既有内在如何达到仁的境界,也有外在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社会行为。儒家仁学思想由内而外地影响着诗人们,而在唐宋更有着鲜明的集体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这种生活即是建构一个人人可以发挥个性,拥有美好的人性,没有等级,没有阶级,每个人自由发展而一切人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是解决现世异化人性的最好方法。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也肯定知道这种希望的必然破碎,却仍不失希望地相信着,生活着,战斗着。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越来越难把握,老师们不知道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有效而便于操作的理想课堂应从透彻解读文本、合理布置预习、课堂精讲精问、把握两套大纲开展课外阅读等方面进行。构筑理想课堂,不但要拥有公开优质课上的课堂活力,还要拥有应试课堂上的语文成绩,形成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麦克白》所讲述的并不仅是一个野心家最终覆亡的单纯故事,而是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反思。麦克白从思想和行为上一步步与人文主义相背离的轨迹从侧面体现出17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艰难的发展道路。麦克白最终灭亡的结局寄托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即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道德社会的渴望、对破坏人文主义的恶势力的诅咒——颠覆美好人性的人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的对比阅读,从人性角度挖掘经典小说的文本价值。通过解读《阿Q正传(节选)》中阿Q自私麻木、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特征,进而分析未庄呈现的人性、风土人情特点。转而将视角聚集到民风淳朴的边城小镇,对比未庄的“丑”与边城的“美”,深入理解鲁迅与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