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案例背景 综观选人教材的课文,或多或少都是从“爱祖国”“爱自然”“爱人生”等方面来熏陶感染学生,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用一个字去概括,无外乎是一个“爱”字。“课文无非是例子”,千学万学让学生学会“爱”。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小会“爱”。多年的母语学习沉淀到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份“爱”却变了味。如何让学生学会“爱”?  相似文献   

2.
今天下午,语文老师给我们听写生字。我写错了两个字,一个是奶奶的“奶”字,我忘写勾了;另一个是年级的“级”字,最后一笔捺,我写成了点。  相似文献   

3.
●仿佛大家突然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对“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词避而不谈,几乎到了谈“训”色变的程度。●如果说以前的语文教学因人文的缺席而“丧魂落魄”,那么现在的语文教学却因语言文字训练的弱化而“丢筋去骨”。●不管吹来怎样的风,语文始终姓“语”,可别跟风跟掉了自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犹如“人”字的结构,一撇和一捺相互支撑.去掉任何一笔都构不成一个“人”字。●语文课堂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充满诗情画意人文之美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巧之学,甚至变成应试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学甚至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起来,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而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去怀疑、去发现、去创造。为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我紧扣“疑”字,在“导”字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当下,有一个字非常时髦,那就是“被”字,比如被增长、被代表、被自愿、被就业等等,简称“被时代”。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些语文教学现象套用一下这个“被”字,似乎也比较合适。尤其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这里我姑且称之为“被阅读”吧!此现象如果不加以厘清,语文教学恐难走上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7.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错别字”在语文概念中有两类,一类是“错字”,即把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写错了,比如,把“真”中的三横写成两横;一类是“别字”.即把同属于一个读音的两个生字用错,如把“成功”,写成“成工”。形象地说.第一种可以称为“缺胳膊少腿”.第二种可以称为“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9.
活动背景 活动的主题是“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这是我们对课改进程中语文教学行为的一个反思。在大量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的语文教学少了些什么东西,种种花哨的包装遮蔽了语文的本真,课堂教学实际是从课文内容到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那微妙的滋味,启发学生去理解、领悟文章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把实际遇到的问题转化成我们研究的课题、主题。  相似文献   

10.
林格的博客     
《天津教育》2011,(12):60-60
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二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甲骨文的“文”字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看,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一颗心灵,让学生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相似文献   

11.
语文科教学生学语文,学“语”和“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合起来说是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为教育揭伪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傲真人。”求真务实,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旦背离了“真实”,而要去求“美”趋“善”,那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应当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常识。然而“知道”与“做到”之间还是有着一段漫长的距离.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出现在我们的教育界了。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方面实行了“识写分开”,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了要“多认少写”,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多认字,提早进入阅读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我们在思想上十分明确: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还认识。但是我们都明确这么一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对字词进行抄写。  相似文献   

14.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5.
黄小平 《成才之路》2011,(14):97-I0014
一个年轻人学做生意.见别人做什么赚钱.自己也就跟着做什么.结果,只看到别人赚钱.而白己却没有赚到钱.甚至还做了很多赔本的买卖。年轻人去请教一位成功的商人.问怎样才能在生意场上闯出一条道来.商人问年轻人.“道”字是怎么写的?不就是一个”首”再加一个“走”字底么.年轻人说。  相似文献   

16.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日:“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语文教学。每堂课都书声琅琅,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这是一件好事,也是应该达到的境界。“读”是“本”,是“源”,但不应该是“唯一”。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所以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巧妙地穿插写。这正是现代语文课堂的需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要找准写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写出语文的精彩。  相似文献   

18.
黄正威 《教学随笔》2007,(10):31-31
“动态生成”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可是有些老师理解片面,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什么都跟学生跑,学生说什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如此一来,教者时时被学生牵住了鼻子,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变成一团散沙,课堂纪律松懈。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结果当然害了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天结束,躺在床上,我们要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睡觉”的几种表达法: go to bed侧重表达“上床睡觉”这一动作,它强调的是“去”睡觉这个动作。 I go to bed at ten o'clock.我十点钟去睡觉。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规范性,更需要创造性。近几年,我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教育探索,初步摸索到语文学科活动中的三要素,即“学、思、乐”。也就是突出“学”字,让学生从“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上来;突出“思”字,也就是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培养学生“学问”上来;乐于学习,乐于上进。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这种教学过程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实现了三方面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