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弄堂的记忆     
“你背向车站牌,就会看见一棵大榕树,榕树边有条路,你一直沿着路走过来就可以了。”我挂掉电话,背向车站牌,看见了那棵榕树和那条小路……  相似文献   

2.
弄堂     
  相似文献   

3.
弄堂     
弄堂,那城市中交错的管道,是历史的印烙,是游子的向导。青石板上的坑洼,印证着久远的故事。布满青苔的高墙,隔断了城市的纷扰。推开贴着福字的大门,或许是融融乐乐的四世同堂。透过锈迹斑驳的小窗,或许是被束缚的心渴望飞翔。弄堂的这头,是送别。弄堂的那边,是守望。它见证的,是历史的变迁。它代表的,是人们的悲喜从前。弄堂里,有邂逅,有守候;有喜庆,有冷清;有唠叨,有寂寥。弄堂里有爷爷奶奶的相濡以沫,弄堂里有爸爸妈妈的幸福走过。消失的旧时光,永远都沉淀在这一方。弄堂@马弋程$浙江省慈溪中学高一(9)班!315300…  相似文献   

4.
弄堂     
这是爷爷讲给我听的他小时候的故事——能够让我把弄堂一遍遍回想起来的是挂在屋檐下那一串串的腊肉,用的是一个长满铁锈的钩子。在我小时候,它总能勾起我对吃的欲望。当一碗热气腾腾的肉端上饭桌时,我能感受到一阵子的满足。在那个年龄,不敢想也想不到一些遥远的事情,自然就没有比吃更值得专注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5.
弄堂     
最好是坐小划船从城外摇进来。小划船咿咿呀呀,卷起细波,揉搓白云,披田野的风,挂水乡的画,望桥洞摇去。摇到桥旁,停下来,船主喊道:到哉到哉。弄堂正好在脚底,迈上去,一株老藤迎着。桥栏上坐着几位老者,捧着茶壶聊天,看有客来了,视线都闲闲地摇过来,摇过去。老者脸上的皱纹,  相似文献   

6.
士海的弄堂代表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弄堂曾密密麻麻布满全城,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了生机,它们记载了上海的故事。上海的弄堂曾是许多上海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它反映了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心态,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本土文化,我们从弄堂游戏入手,让学生玩爸爸妈妈小时候热衷的弄堂游戏,感受欢乐,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上海地方特色民俗——弄堂文化。【案例】准备阶段:印发活动任务卡;在体育馆布置弄堂游戏体验区的活动场景;摆放游戏器材,设置九块活  相似文献   

7.
弄堂里     
苏州很美。弄堂也很美。美是种享受,走在苏州的弄堂里,那精致小巧的美,不比拙政园逊色。弄堂窄有一米,两个人几乎不可能并排同行,只能一前一后。弄堂幽幽深深的,望不到头。墙两壁长满了爬山虎,青翠欲滴,仿佛手一碰就要掉下来似的。墙上的砖瓦灰蒙蒙的,有些地方竟有了裂缝!让我不敢再像之前那样大肆地推她、挠她,只能用眼睛盯着看。  相似文献   

8.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弄堂往事     
梅家铭 《新读写》2014,(6):28-28
她们为何如此怀念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上海,说到底是因为它有一种味道,即“上海味道”。再堂里的记忆是属于上海的独家记忆,作者以70、80后妈妈们的视角回忆了儿时弄堂里的快乐和美好,读来令人追忆和反恩?  相似文献   

11.
再见弄堂     
我本不收藏旧照片,正像我从不收藏记忆——生活是一个固定的场景,每天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道具、台词、人物、布景和老一套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弄堂文化     
能与北京胡同文化相媲美的,只有江南水乡交错纵横的弄堂文化。杭州的弄堂不多,但每条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与渊源,很幽雅,也很精妙,令人回味无穷。我能算是半个杭州人,祖籍在杭州,但家族成员均“流落在外”,成了“北飘一族”。而留在儿时记忆里的,就只剩下一条条弄堂口摆满小吃摊的巷子及一片烟雨氤氲中西湖的轮廓了。杭州最有名的,要数孩子巷。它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陆游还曾经为它赋诗一首呢!小巷经过千年的洗礼,地上的青石砖早已结满了油油的青苔,它蔓延在用蛋清、糯米及石灰粘合的古墙脚,大朴不雕中透出几分古色古香。墙脚边…  相似文献   

13.
弄堂温情     
北方的弄堂,尤其是北京的弄堂把整个城市切割得像方方正正的棋盘,直来直去,彰显着北方人的豪性。如果把北方的弄堂比做关东的大汉,那么南方的弄堂就可称得上是小家碧玉了。而我们这儿,我们的弄堂里则杂糅着温柔婉约与粗犷豪放两种风格,又渗入了一些现代气息,诠释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情。我们这儿的弄堂,与这个生机勃勃的现代新兴城市略有些不协调。弄堂是乡下的朴素的姑娘,而那些具有硬朗线条的大街则是摩登女郎,显示着时尚与繁华。然而大街上虽人潮涌动,却没有温情,匆匆而过的人们只是各行其道罢了。可弄堂不同,它溢满了浓浓的温情。一弄堂里…  相似文献   

14.
穿过弄堂     
雨,从混沌的迷雾中倾泻而下。马路上的水洼变得不平静起来。经过一阵洗刷,空气一改先前的闷潮。飘浮游离于空中的水汽,成了这个炎热时节的最为好闻的气息。沿街的窗台上,屋檐的枝叶挂着雨  相似文献   

15.
弄堂深深     
感悟是一种灵动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穿越时空,可以无所不包,可以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感悟生活的细节,感悟生命的意义;我们也可以感悟思想的睿智,感悟心灵的舞蹈。人,不能停止思考,而要思考则必有感悟,有了感悟,才能坚守住生命的航向。  相似文献   

16.
弄堂温情     
北方的弄堂,尤其是北京的弄堂把整个城市切割得像四方四正的棋盘,直来直去,彰显着北方人的豪性。如果把北方的弄堂比作关东大汉,那么南方的弄堂就可称得上是小家碧玉了。而我们这儿,我们的弄堂里则杂糅着温柔婉约与粗犷豪放两种风格,又渗入了一些现代气息,诠释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情。  相似文献   

17.
重回弄堂     
弄堂曾经是上海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弄堂因为过于老旧或者市政规划的问题,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现在绝大部分的市民都已经不住在弄堂中,更多的人或许已没有机会去体验那种生活,老上海的生活记忆也随之开始逐渐消散,而这本是上海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丹燕的《上海的弄堂》把我们带回了往日的上海,  相似文献   

18.
上海的弄堂     
我从小就在上海长大,直到上学年龄才回到父母身边。几年在上海的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遍布上海的弄堂了。上海的弄堂并不起眼,但结构很有趣。走弄堂,犹如在走迷宫。有时从一条弄堂走进去,东拐西弯,七绕八绕,却又绕回原路。外地人来沪寻亲访友,走三步问一步,好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童年的弄堂     
又一次站在弄堂口,体味着这充溢古老传统气息的建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蹲在墙角数蚂蚁的年代,回到了童年的弄堂。童年的弄堂,荡漾80年代里特有的百姓味  相似文献   

20.
江南弄堂深     
在江南古镇有着许许多多幽深的小卷,当地的人们习惯把这些或直或曲的石板小巷称作弄堂。江南古镇的弄堂一般都很狭窄,再加上弄堂两侧高墙的遮挡,使弄堂很难沐浴在阳光的映照里,因此平铺在弄堂里的石板几乎终年都是阴潮潮、湿漉漉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走进弄堂的年轻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诗人戴望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