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教学设计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词的热情;初步了解学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卫红 《福建教育》2007,(12):55-55
拜读了李吉林老师《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实录,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李老师除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景美、文美外,还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理解“欣赏”和”观赏”这两个词时,她采用比较辨析法:先利用图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桂林山水的画面,再回扣课文问学生“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从而引出新词“欣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义;再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学生回答“观看”,李老师以“观看桂林山水,也可以 ,  相似文献   

3.
《望海潮》一词在音韵的使用和画面的描绘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审美为主线,设计了畅读诗词、想象联想、比较分析、创作诗词四个环节。创设合理情境,用真实、有序的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相似文献   

4.
一、电视剧片头导入,奠定鉴赏基调   《三国演义》片头放着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对词豪放的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片头那宏大的画面与气势,更是词开头几句的生动注脚和形象再现。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在词的看似疑处,借助多媒体手段,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思维。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它不同凡…  相似文献   

5.
动态的画面孩子都喜欢看。它能更具体、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一方面,教学中较为广泛运用的有放像机(VCD)、电脑课件等。放像机(VCD)的运用较早,它主要是通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动态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如教学《北京》一课,可放些介绍北京的带子,让学生对祖国首都有更全面的了解。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由于对遥远的西沙群岛接触少、了解浅,所以学生很难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适当以录像辅助教学,使学生体会其“富饶”。再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我运用了录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6.
一、绘一幅图画,以画面激趣 诗歌与绘画虽为两种不同的艺术,但二之间有不少相通之处。在古代,许多诗人将诗画沟通起来,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具有绘画般的意境:绘画中具有诗的情趣。因此说,教学古诗,可以用“绘画”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将语言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进行“复制”或再创造。这一过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像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看图学词1.出示多媒体画面,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画,你们觉得漂亮吗?说说哪些东西很美,最好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师根据学生所说点击相应的对象,出示词卡。[假如以“图上画着哪些动物和植物?”提问,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看图说说自己觉得美丽的事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说话的思路。低年级应该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表达,要求学生能把一句话说完整。将词语置于画面中,图文对照,便于识记。]  相似文献   

8.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情调悲壮的词作,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壮"词的内涵;通过词中画面,感受作者抗敌报国的爱国心;通过昔与今、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相似文献   

9.
以"诗中有画"为线,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走进词境,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品读感悟。多元解读"醉"字,外化诗意,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安乐祥和的田园生活,更能深深体会到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缕忧愁,学生在体验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同时,更呈现出一种学习创造的美!  相似文献   

10.
洪艳 《广西教育》2014,(13):66-67
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整首词画面感极强,词中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对农村朴素恬静、清新秀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的生动描摹,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教学中,笔者采用"读一首词""赏一幅画""悟一份情"的教学法使词中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充分感悟农村生活的意境美,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宋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呢?一、"词"与"诗"比较,体会词韵教学片断一:1.师: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有没有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有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  相似文献   

12.
本册“看图学词学句”的特点是单幅图多,画面内容简单,图与词、句的内容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诗歌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有效解读。诗歌有效解读除了把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之外,还要抓住某些表现细节的其它词如数量词、名词等赏析精当的画面,把握细腻的情感。诗歌有效解读除了抓住主体画面,赏析画面本身之外,还要抓住细节领会画面的某些细微之处,从而更加精准地解读诗歌。教学中引领学生阅读的同时,让诗歌充分发挥其审美功效,让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4.
一、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想像中体味文字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想像是阅读的翅膀。赋予文字以生命,就要点燃学生想像的火花,读书时不仅要看文字,更要看到由文字触发而呈现的画面,读出文字的声、色、情,读出无穷无尽的韵味来。这也是引导学生在丰富表象和体验的想像活动中,实践语言、发展思维、享受审美情趣的良好手段。如特级教师闫学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通过如下三个问题指导朗读课题,给了学生一个美妙的世界“:透过这三个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如果让你给这幅画面加点儿色彩的话,怎么办呢?“”如果要给画面加点声音,你想加点什么声音?”于是,如投石击水般,学生的想像力被激发出来了,同样的三个词语在每个孩子脑海中的画面却各不相同。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课题,在教师的引领下,竟然也能读出画面、读出温度、读出生命的气息、读出这许多的感受来!那些文质皆美的好文章,生动有趣的文字,那些文字中的神采飞扬、美丽情怀、精辟思想,值得我们引领学生边读边想,反复揣摩,读出声色和美感,读出童趣和感动,让他们在品味好词中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也让他们的情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广阔的想像空间中得到濡染和...  相似文献   

15.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从战场上回到农村,看到农村这么一幅美好生活的画面而写下的一首词。听了吉老师今天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被她扣住词来教词的方法折服,使我听着听着也情不自禁的醉在“词”中。原来词可以这么教,下面说说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屏幕形象与语表艺术张重光一部出色的教学电视片,是靠画面上动人的形感、声感和色感来引起学生注意的。但由于电视画面的限制,讲课教师一般都是坐着以“半身像”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除了电视画面上能让其形象、语言及画面的色彩面对学生外,其他能诱导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五口之家恬静安宁的生活画面。对于这样一首词,第一课时教什么,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考虑再三,我决定从“词”人手。“词”到底是什么?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下课铃响了,教师的讲解加快了速度,音调提高了八度,纵然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望眼欲穿,纵然学生在教室里已经如坐针毡……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拖堂的画面。“拖堂”,或被称为“延堂”或“压堂”。拖,是拖拖拉拉、拖泥带水;延,则是延迟、延误:压,是强硬的、没有自由的。不论哪一个词用在“课堂”的前面,都是对课堂自由民主、创新高效形象的一种破坏。  相似文献   

19.
熊新媛 《江西教育》2004,(20):29-29
一、优方法 CAL课件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以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使识字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如学习“采”时,展示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地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解说:“采”树上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课设计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让学生真正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