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1978年以来,中国新时期诗歌历经30多年的发展,日趋多元.从“朦胧诗”到“口语诗”.从“归来者”到“新来者”,从“知识分子写作”到“民间写作”……可以说是流派林立,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一部分诗人隐藏自己,收敛个性,趋同流派;一部分诗人坚守自我,寂寞写作,终成正果。女诗人娜夜就是一位身处诗坛一意独行并可以立标为照的优秀诗人,她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写出了许多精彩迷人的诗作。请欣赏她的短诗《生活》:  相似文献   

2.
捷克诗人赛弗金尔说过“我为能感到自由而写作”。相信这句话会让每位老师怦然心动——因为自由意识的唤醒。新课标在总目标中关于写作只有一句话“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自己的”,是每个人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他人无法全面获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一种生活的折射,一种情绪的流露,一段与自己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教师必须尊重她、呵护她,而不是牵绊她。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安琪一直以“夜晚的大胸怀”面对着整个世界在写作。她说过,“在夜晚灵魂是不需要道路的。……夜晚是包容的、原生的、纯粹的、人性的世界,万物睡着了,醒着的是星星、太空波和诗歌器官。”从安琪自觉进入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的近10年时间来看,她大致经历了这样的美学路径:美感写作——场景写作——多声部写作。诚如孙绍振教授所言:“她奉行的不是追随传统的诗歌美学原则的一致,而是对于传统的诗歌美学的叛乱。”(见《奔跑  相似文献   

4.
2005年1月,春树的个人诗集《激情万丈》在北京刺骨的寒风中悄然来到读者面前。从起初只想打发时间的诗歌写作,到诗集的出版,春树路过了很多风景。提到诗歌,春树总是很兴奋,有时候在一些聚会,还会即兴朗诵一些她喜欢的章节。最近,她不但忙着自己诗集的出版,还在和朋友编辑《80后诗选3》。从《80后诗选1》、《80后诗选2》的自掏腰包印刷算起,春树一直在为自己喜爱的诗歌竭尽全力。第一次读她的诗还是在1999年的时候,那时候在一些诗歌论坛上看见署名春树的一些诗歌,读后会给人一种很力量的感觉,而大众熟悉的“北京娃娃”、“80后作家”这些称谓似乎离她还有些远。于诗歌,春树是纯粹的。她把诗歌比喻成蛋糕上的樱桃,鲜艳欲滴而且充满了遐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她一生创作一千七百多首诗,却未能活着看到自己的成功,她的诗具有惊人的完整和独创性。她一生遭受多次打击却不屈从于命运摆布,她性格孤僻,深居简出,但观察敏锐、细腻和独特,“大自然”、“死亡”、“永恒”是她所喜爱的主题。本文主要分为下列三个部分:一、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及其局限性;二、艾米莉诗歌的写作特点:三、对艾米莉几首诗歌的评析。  相似文献   

7.
台湾诗人刘小梅是一位信奉“文学是人学”、“诗歌即情学”的诗人.而这类诗人的生命潜能,往往都置根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其脉络则与广大民众紧紧相联.这就注定他(她)们足以能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众所期待的灿烂诗篇.她以自己善于选材,精于艺术构思,讲究语言策略和注重创制诗体等独特风采,展示出她固守生命写作的高洁与绚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坛主要活跃着四个写作群体:主旋律诗歌写作群体、“知识分子写作”群体、“民间写作”群体和“边缘性写作”群体.在历史总体性解体的情势下,诗歌写作的题材一步步转向边缘的、幽暗的、具体的、形而下的领域,具有碎片性质.为了整合新的写作资源,诗人们纷纷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和诗学趣味,开始以个性化的抒情方式介入复杂的现实生活,使得当代诗坛呈现出一种诗歌美学形态多元共生的繁复局面.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伊沙、侯马、臧棣、沈苇、冉冉、杨晓民等的诗歌则在不同的向度上展示出了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实绩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从五光十色的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写出好文章,而且应该自己首先动起笔来,成为写作的能手。这里说的写作,不但指写教研文章,还指写作一些叙事、抒情或表达自己人生观点的文章,如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教师自己在写作上的尝试、实践所起的表率作用,是仅从口头上强调作文的重要性和单纯介绍一些“文章技巧”的做法所不可比拟的;教师写作上的成败、甘苦以及表现出来的“从我做起”、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不懈进取、百折不挠的作风实际是一种极为有力的“活教材”,能使学生有所启发、鞭策;同时,“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教师介入其中还能使自身更接近、了  相似文献   

10.
“红帆”诗社的前期成员,多为海南籍,这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感和文化认知。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的人来说,在不同的意识层面上,这种文化认同是双向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也许并不自觉的文化自卫,它来自于地理方位给予人的一种深刻的感觉。这给他们以写作诗歌的动力,也增加了诗歌写作的内部张力和丰富意味。“红帆”诗歌是具有本土责任感的“红帆”人的文化激情的结晶,换句话说,“红帆”作为校园文学社团有过的辉煌,是一种文化性格绽放出的精神光彩。“红帆”二十年,的确为海南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她培养了海南的诗歌队伍,造成了海南诗歌的持续繁荣,作为海南文学的一支生力军,它以不间断的文学活动,给海南这个日新月异的年轻的省份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6,(11)
柯岩原名冯恺,满族人,1929年7月14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铁路职工之家。为什么取笔名为“柯岩”呢?她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柯是绿绿的小树,岩是坚硬的石头。小树要想在岩石上扎根生长,就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根扎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事实证明,柯岩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达到了这一点。她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全能冠军”,出版著作50余部,成功地写了不少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小说…  相似文献   

12.
郑小琼,人称她“打工诗人”,她的诗也被认作“打工诗歌”。但正是这个出身农村,一直在外打工,未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化写作训练的女青年,近年来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她的诗字里行间回荡着一种激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然而,郑小琼被人关注,并不仅仅由于她的社会批判立场,而在于她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异质、甚至有几分“残忍”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对日常生活的处理、对日常经验的诗意提炼是当下诗歌写作的一个难题。在一些诗歌那里,“日常的”、“生活的”常常被“皮相化”:或者是对“生活”的语义重复,简单歌咏:或者是把“生活”直接搬进诗歌。用“口语”说话。不管其立足于何种诗学立场。这类写作关系到一个很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才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 哲学家狄尔泰通过对“体验”的考察来把握“生活”的实质。他认为,体验与生活具有共生性,但这种共生性并不具有必然性。因为,虽然体验着一定是生活着的,但生活着并  相似文献   

14.
杨晓琳 《文教资料》2007,(16):102-104
弗吉尼亚·伍尔芙首次提出了女性写作有别于男性的“性别写作”,她主张的“书写的自由”主要源自于她主张的“女性生活、思想、精神的自由”,并将其充分地反映在她的具体创作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贾薇的诗歌写作极具当代性,她的诗歌的生活现场感、个人的原创性特点非常突出,《侧身的贾薇》呈现一种先锋、口语、反思、日常等个性特点,白话式的语言明净简洁,有一种空净的格调,她的言说幽默冷静,意味多是反讽与冷抒情的。  相似文献   

16.
黄晓蕾 《中文自修》2023,(10):15-17
<正>迟慧曾是个“慢小孩”,她用《慢小孩》这本书来告诉大家,“慢”也是成长中的一道风景,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快乐长大。本期,我们就一起走进迟慧与她的《慢小孩》的故事中。童话闯进了我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末,未及20岁的迟慧向《北方文学》杂志社投稿。其中有一首描写茶叶的诗,构思巧妙,语言清新脱俗,令当时的诗歌编辑李琦啧啧称赞。得知诗歌的作者竟然是个年轻女孩,李琦便迫不及待地约她一见。就这样,从一首诗开始,迟慧在这位朋友的带领下,慢慢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半农在英法留学期间,写作了近90首新诗,其中多数是关于劳苦、饥饿乃至病痛等底层民众生活的题材,他之所以写作这些有异于其他留学生诗人的新诗,一方面源自他在域外困顿生活的体验;另一方面源自他对诗人使命的担当,他注重诗歌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并最终选取民歌的形式。他明确地将自己的诗歌定位为“瓦釜”之音,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大众诗歌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诗本无罪。她似冰雪,高尚而且纯洁。可是,在翻阅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之后,我们不得不说出这样一个骇人的事实:面对最能体现一个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诗歌写作,高考作文命题人用一种近乎蛮横无理的坚硬语气拒绝了诗歌的介入:一向循循善诱、据说是向考生负责、向民族负责的师者猛然间面目狰狞起来,视诗歌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凶恶可怕,他们手拿高考的尚方宝剑给了欲在高考作文答卷中写作诗歌的学生当头一棒———“不要写成诗歌……”语气多么坚决,多么不容质疑!言语之中,在试卷上如果有人胆敢写作诗歌便无异于一种…  相似文献   

19.
和现实经验的变化相一致,翟永明的诗歌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包括她创作中的女性立场从早期的感性经验变成了一种理性上的自觉和认同.在性别和诗歌之间,翟永明不是撷取其中某一点,而是追求着二者的统一.1990年代以来,翟永明的诗歌回望历史中有名、无名的女性,和她们的对话构成了翟永明性别思考的重要方式.诗人以一个同历史中的女性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对传统的性别文化进行观察、质询、对照、判断,包括女性人物的角色和命运、女性艺术及其历史、女性形象及性别归属等内容,由此形成了一个创作系列.同时,在“性别”写作之外,翟永明也承担着对当下生活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表达的责任,对苦难的同情、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等都反映出诗人介入现实的勇气,这类诗歌不能简单看成是和她的性别写作相分隔的另一部分,或曰“超性别的诗歌”,实质上,仍有一种更成熟的女性特质在其中发挥着效力.  相似文献   

20.
李琦是一位容智的诗人。她是一个能将生活点滴与内心情感世界密切契合的“心灵诗人”。她的诗歌,多是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平常的生活细碎,却不乏关于人的存在的诗性的沉思。她有洞悉事物细末的能力。总能使人深切体味到鲜有的深邃和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